第三百八十五章 帮我穿甲、点校士卒(第2/4页)

郑智看了一眼邓先,也不客套,开口便说:“你过来看看,某且问你几个问题。”

邓先连忙上前到得郑智身边,看着郑智往地上前后比划几下,问道:“江宁到杭州,直线距离几何?路途距离多少,要行几日?”

郑智此时满脑子都是地图上的问题,也就懒得前后去客套,便是这邓先是何人都懒得问。

邓先却是连郑智比划的地图都不看,开口说道:“依小人多年来的走商经验,江宁到杭州,直线距离应该在五百里左右,路途距离大约七百里,单人快马,三四日能到。若是运货步行,十日左右也可到达。”

邓先的经验自然差不了多少,江宁到杭州,准确的直线距离应该在两百三十公里,五百里左右也相差不大。

郑智闻言,回头便去取案几之上的笔墨,开口还吩咐吴用道:“去找一把尺子来。”

吴用本想开口叫郑智去吃饭,此时话语也被堵住了,只得快速出去寻尺子。宋朝度量,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一寸便等于3.7厘米。当然,对于度量来说,用什么作单位都是一样的,只要有标准单位,计算起来也是一回事。

片刻之后,吴用取来尺子,郑智便趴在一张地图上量了起来,从江宁到杭州,一尺六寸。五百里实际长度,那么一寸大约就等于三十一里地。

郑智量好之后,头也不抬又问:“江宁到苏州直线距离大概有多远?路途又是几何?”

邓先自然是看不懂郑智在地图上写的是什么,量的又是什么,却是也连忙回答道:“直线四百里左右,若是路途来说,应当在六百里上下。”

郑智又开始量地图上江宁到苏州的距离,一尺二寸。郑智稍微计算,一寸便是三十三里左右。与之前计算的差了两里路,一尺的地图距离也不过差了二十里路。这比例尺虽然有问题,但是这地图已然比较准确了,这个结果倒是让郑智松了一口气,古人制地图的手段倒是没有郑智想的那么落后。

其实郑智不知,古人制作地图的理论其实不差,与后世的理论基本是一致的。差就差在制图的技术上,主要就是测绘计算的技术。

中国古代地图的制作方法称为“制图六体”,包括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这个办法的发明人叫做裴秀,东汉末年生人,便是三国到西晋时期的人才。可见中国的古人是何等的有智慧。只是在测绘计算上与现代相去甚远,比例尺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标注,也没有能描绘地形与等高差的等高线。

此时郑智再看这几张地图,信任感便多了几分。神情自然也就轻松了不少。地图误差也只在小范围之内,并非自己担心的南辕北辙的差距。

吴用见得郑智神情轻松了些,连忙开口道:“相公,该吃中午饭了。”

郑智听言,起身把笔尺放回案几之上,开口道:“学究,寻个人去通知一下伙房,让他们把饭菜送到这里来,我们便在此处用餐。”

吴用点了点头,门口便有王汉之派来伺候的衙吏,交代几句之后便又进来了。

此时郑智又开口问邓先:“江宁去杭州,要过广德,再过湖州,这一路官道好不好走?快马要走几日?”

“禀相公,这一路官道极为通畅,只是如今官道都被贼人把持,怕是过不得,若是在原先,有一匹能跑的快马,四日之内,一定能到。”邓先恭敬答道,心中似乎明白了这位相公到底在做什么。

郑智听言默不作声,心中已然在构思一个冒险的计划,事到如今,时间太过紧迫,郑智心中已然萌发了冒险的念头。

吴用瞅准时机上前说道:“相公,此人名唤邓先,祖籍是江宁府溧阳人士,居江宁已有三代,都是从商,家中也出过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