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之夜 附 记(第2/3页)

这位刘备嫡长子的母亲在曹营亡故,而他则趁乱脱离了曹操的掌握,跑去了局势相对平静安全的汉中。在渡过艰苦的十几年平民生活后,终于回归父亲怀抱。

那个捡回刘禅大哥的家伙,《魏略》里记载说是一个刘备麾下姓简的将军。刘备部属里姓简而又有将军头衔的,只有一个昭德将军简雍。

简雍是刘备的老乡,从刘备起事就跟着混,一直混到刘备去世,论起资历来很少有人能比得过他。不过这个人的才能有限,和糜竺、孙乾一起,只算是刘备的“谈客”,连参谋都算不上。刘备把他们几个当成老朋友优容养着,但不予重用,法正、庞统、诸葛亮等人后来居上,稳稳压过这些老臣一头。简雍唯一立过的功劳,就是在成都围城之时只身进去,劝降了刘璋。

而刘备得了益州以后,给他的奖赏却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比糜竺的安汉将军低一等,与孙乾的秉忠将军同级。具体的职责呢?在别人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简雍的职责却是“优游风议”,意思是别人干活你旁边看着就行,完全是离休老干部的待遇。

史书说简雍这个人“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可见这个人心中是有傲气的,对自己的待遇很是不满,所以无论是在刘备面前还是其他人面前,他都摆出一副高调放荡的姿态,来消解自己心中的不平衡。

《三国志》里说简雍是个滑稽的人,还记下他的一个笑话。我觉得这不是他的本性,只是他对仕途失望的一种表现罢了。“跌宕”两个字,很精确地描绘出这个看似滑稽幽默、实则满腔郁闷的人的心理状态。他时而倨傲,时而滑稽卖萌,心情起起落落,正是因为无处抒发之故。

理解了简雍的这种处境,也就明白为何简雍在汉中要认领刘禅的大哥并送回汉中了。

作为一直追随刘备左右的部属,简雍当年肯定见过刘禅的大哥。这次在汉中无意中发现他的下落,简雍想来是欣喜若狂——为刘备找回失散多年的嫡长子,这该是多么大的一份功劳呀。主公一定会因此而褒奖我吧?

可他的才能毕竟平庸,行事也欠缺考虑。

当刘备见到这位流落多年的儿子时,他会是什么反应?

当已经被确定为继承人的刘禅见到自己的大哥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没人知道,但我们可以约略推测得出来,那绝不会是兄弟相认抱头痛哭的感人情景。论起血统,他比刘禅更合法统;论起经历,他比刘禅遭遇更丰富;论智力,比刘禅还低也不太容易……所以他真要动了争夺嗣位的心思,刘禅还真拿他没办法,刘备处理起来也很棘手。

关系到皇位更迭,自古以来没人会温良恭俭让。刘备、刘禅父子非但不会高兴,反而只会觉得这个凭空出现的家伙实在是多余,简雍实在是多事。何况刘禅身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在刘禅身上的投资很大,绝不会容许出现一个意外变数。

于是,这位刘禅大哥回归益州以后,再也没了半点消息,什么记录都没有,彻底湮灭无闻。他遭遇了什么,谁也不知道。而一心把他迎回益州的简雍,结局也特别离奇——这么一位耆宿老臣的结局,在史书里居然什么也没写。

《简雍传》只有短短几百字,分为三部分:一是简要回顾他早年生平;二是描述他的古怪性格;三是写了一则世说新语式的佚事,然后戛然而止。他什么时候死、怎么死的、是否有子嗣,完全没有提及。

《三国志》对于传主的生卒年都会尽量记下来,还要写明子嗣继统,再简略,也会写一个“卒”字。简雍是刘备麾下的重要臣子,是有资格入史传的人物,而且他一直活到蜀汉建国后,晚年生活稳定,局势平静,没发生任何大的动荡。这样一个人,为何连结局都没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