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电报与晚清政治(第2/8页)

这件事的直接影响,一是让本来已经保守到了极点的风气更趋保守,中国的国运也向着背离世界大势的方向加速滑落。二是慈禧也对这个忤逆的干儿子光绪深恶痛绝,连将他握在手中当傀儡来耍的念头都完全断绝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慈禧太后立端亲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准备废黜被幽禁在瀛台的光绪另立新帝,史称“已亥交储”。但是让那个慈禧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决定竟然引起了中外舆论的一致强烈反对——洋人同情较为开明的光绪皇帝,各国公使对立储一事冷眼相对,一个去道贺的都没有;而在国人中间,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无论如何,光绪毕竟是大清帝国的皇帝,象征着皇家的光荣和尊贵。而且他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总还是个肯做事的皇帝,这点比起那些因循守旧的官僚们更是难能可贵。并无失德之处而要被篡废,不管是革新派还是一般百姓都是为之抱不平的。于是,民间对慈禧太后乃至整个满清官僚体系的不满,就在这一刻集中爆发了出来。

率先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的,是一位叫做经元善的老叟。

经元善,字莲珊,号剡溪聋叟,是上海著名的富商,热心于洋务和公益慈善事业,对民族企业尤为支持。当时由江苏、浙江、福建至广东的电报线路架设工程缺钱上马,需要吸纳民间资金,主持此事的盛宣怀找到经元善想办法,他当即痛快承诺,并和谢家福、郑观应联合组织35万两白银投入。以此功绩,经元善被李鸿章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从此与电报有了不解之缘,担任此职长达十八年之久,把上海电报局经营得风生水起,好不兴旺。对于维新变法,经元善是举双手赞成,并且身体力行,积极在上海实行新政。

慈禧改储的消息传来,同情光绪的经元善大为震惊。他当即向老上司盛宣怀去电,希望盛能和他一起上书,谏阻此事。可是让经元善大失所望的是,早已将时局看得通透的盛宣怀只回了他一封9个字的简短电报:“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

怎么办?是大声疾呼,还是蝇营狗苟?虽然出身商界,但他毕竟是饱受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忧愤之下,经元善骨子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热情被猛地激发了出来。

中国知识分子的激烈手段,不外乎伏阙上书之类。远有海瑞给嘉靖的直言上疏,震惊海内;近有康有为,联合了十八省三千多位举人公车上书。从方式而论,这些上书皆是手书奏折,递送入朝,无论海瑞还是康有为,均概莫能外。

但经元善却发古人所未发,开创了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见的手段——通电上书。

已亥交储之时,他身在上海,无法立刻赶到京城。劝说盛宣怀未果之后,经元善便利用自己在上海商界和电报局的影响力,奔走呼号,串联了绅商名流与新党官员一千二百三十一人——其中不乏章炳麟、蔡元培、唐才常、黄炎培这样的大人物——大家“公凑电资”,经元善以上海电报总办的名义,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全国发出了这样一封振聋发聩的著名电报:

“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日电旨,沪上人心沸腾,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求王爷、中堂大人公忠体国,奏请皇上力疾临御,忽存退位之思,上以慰皇太后之忧勤,下以弭中外之反侧。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到这一封电报之后,大为震惊。一是因为这封电报竟在如今的政治形势之下仍旧去挑战慈禧,可谓虎口拔须,不知死活;二是因为落款人名之多,名头之盛,真是前所未见;三则是因为这封电报不只发给了总理衙门,还拍送到了各地的电报局,全国皆知。经元善这一手,让总理衙门立刻陷入被动,完全没有反应的时间,更在全国舆论的火头上浇了一把油,被赞为“飞电阻谏,电动全球”。在这封的通电的引领下,再加上身在海外的康、梁等人的鼓吹,形成了一股用电报来表达民意的风潮。一时间各地纷纷致电总理衙门。“凡四十六埠”,各地同情变法的士绅们纷纷“集资发电”,最多时候电报总署竟然一天能接到12封劝谏慈禧不要擅行废立之事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