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报教父盛宣怀(第4/7页)

积怨新仇加在一起,盛宣怀自然是对胡雪岩切齿痛恨,恨不得置其于死地了。再加上胡雪岩是左宗棠的财神爷,左的多项施政都靠着胡筹集粮饷、开辟财源才得以施行。李鸿章作为和左宗棠斗了一辈子的老对手,非常明白“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的道理。主宾两人都觉咽不下这口气,跃跃欲试地想要找回这个场子。

在遏制了电报总局进军长江流域后,胡雪岩派人混进盛宣怀开办的电报学堂学习知识,基本弄清了架设电报的工作流程,还搞了几套密码出来。左宗棠随即上书朝廷,并获得独立建设长江电报支路的批准。

盛宣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约见了丹麦大北、英国大东两家公司的代表,并和他们私下达成密议,电报总局可以以3倍的价格买下这两家公司的电报线路和器材,条件是他们不准与胡雪岩进行任何交易。当时的中国国内根本没有生产这些东西的能力,只能靠从国外进口,胡雪岩无奈,只好不断提高收购价格。盛宣怀见此情况,又生一计。

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大北公司终于答应卖给胡雪岩一批电线和器材,但又拖了整整一个月才姗姗运到。心急火燎的胡雪岩立刻安排开始安装,但工程开始没多久,胡雪岩就发现这批器材的质量根本不过关,工程被迫立刻停工。

就在此时,李鸿章的折子已经递到了北京城,指责胡雪岩庸碌无能,徒糜国币,并强烈要求国内电报统一管理,长江支线应交由电报总局进行建设。在李鸿章的暗中策动下,许多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撤换胡雪岩。慈禧见群情汹汹,而且胡雪岩施政确有失当之处,于是应了李鸿章所请,左宗棠只好拱手把长江电线架设一事交给盛宣怀。

时间拿捏得如此准确,打击把握得如此狠辣,胡雪岩这时怎会还不明白?从一开始,他就掉进了盛宣怀设的局中。这一仗,又是盛宣怀胜了。

盛、胡两人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随后的两年里,虽然两人明面上没有大的冲突,但双方都攒着一股劲。在胡雪岩这方面,是敌人势大,不得不暂时避其锋芒;在盛宣怀,是在耐心地等待一个最佳的机会,准备一击决定最后的胜负。

这个机会,终于被盛宣怀等到了。

说道丝绣,江南从明代起就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到了清朝,南京、苏州、杭州已形成全国生产中心,品种丰富,织造精美。胡雪岩利用左宗棠担任两江总督的便利条件,二十余年来努力经营,基本上已经垄断了蚕丝市场,别人很难插得进脚去。

1884年,中法战争开始,73岁的左宗棠奉召入京,复任军机大臣,主持对法战事。此时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大管家,当然是殚精竭力,搜刮各方面的财源来支持恩主了。而盛宣怀就是抓住了这个时机,挥舞着电报这一天下利器,在蚕丝这个胡雪岩的主场上给了他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

胡雪岩与左宗棠往来磋商,与各地分号联系收购事宜,在在都需通过方便快捷的电报。利用对电报的监控,胡雪岩买进卖出的情况被控制了电报网络的盛宣怀完全一手掌握。他频频发出电报,指挥属下对胡雪岩的蚕丝生意进行狙击,并利用私人关系致电各外国商行,请他们暂时不要购买胡雪岩的蚕丝。这些外国商行平素一贯是在胡雪岩的强势面前吃瘪的,这个时候当然热烈响应。这样一来,胡雪岩的大笔流动资金就积压在蚕丝上,再加上还要支持前线战事,财政状况顿时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恰好这个时候,胡雪岩向汇丰银行所借的一笔款项到期,需要偿还本息共80万两。这笔钱本不是胡雪岩私人所用,而是由他做中间人向外国银行所借,还款的时候也是由他出面为国家先行垫付,再由各地财政给他补上。若在平时,这80万两银子还不在胡雪岩眼里,随手就垫上了,但无奈此时青黄不接,他也只好眼巴巴地盼着上海的协饷能尽快到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