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方早期电报发展(第4/6页)

凭借着外貌描述,帕丁顿站的警察很快就锁定了约翰·塔维,他们尾随着他出了车站,并在一家咖啡馆里拘捕了他。这次凶杀案全靠电报的传递迅速才告破,伦敦城引起了轰动,各大报纸纷纷以黑字标题渲染这一次案件的告破:“科学的胜利”、“神奇的远程通讯仪器揪出了凶手” 原本就快黯然退场的五针电报靠着这次凶杀案,戏剧性地扭转了局面,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

惠斯通后来一直致力电报机的研发,在海底电缆、自动拍发等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1859年,他还曾受邀作为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技术顾问。他与库克合作注册的电报机专利,给他带来的收益有30多万英镑,可谓名利双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所有的历史书上,都写着他是电报发明的前辈先驱,与摩利孙、查佩兄弟、许林格并列。电报发明者的荣誉,却与他失之交臂。

这是为什么呢?

如前文所叙,惠斯通所发明的五针电报机天生就有字母缺失这么一个致命缺陷,这个弱点在哈丁凶杀案中暴露无余。虽然这款机器因哈丁案曝得大名,却始终无法真正广泛流行起来。惠斯通曾经下过大力气进行过改进,可惜问题出在基础理论上,他的改进工作治标不治本,一直无法根除。

他为了寻求更好的技术与资金支持,曾在1844年向英国海军建议使用电报。然而英国海军拒绝使用惠斯通电报,他们对五针电报机的缺陷知之甚详,不放心把大英帝国的骄傲交到这么一个小玩艺儿手里。可惜的是,英国海军敏锐地洞悉到它的缺点,却无从觉察其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结果他们仅仅只是生硬地给惠斯通回复说:“除了现有通信系统以外,我们不打算使用任何电报。

失之英吉利东隅,收之美利坚桑榆,英国海军话音刚落,莫尔斯电码便在北美大陆呱呱坠地,不思进取的约翰牛就这样把发明电报的殊荣拱手让给了扬基佬莫尔斯。

说起莫尔斯这个人的发明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此人在开始研制电报机之前,根本不是理工背景出身,而是一位地道的文科生,而且在艺术领域造诣非凡,已是美国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他甚至在1826年到1842年还担任过美国美术协会主席这一职位。为了谋生,也为提高绘画水平,他于1829~1832年间携笔欧游,博得了旧大陆同行和收藏家的不少赞誉。正是在这次旅行的归国途中,他命运的指针悄然被发明之神拨动了。

那时候没有飞机,乘坐客轮横渡大西洋需要七八天时间,船上的生活枯燥且无聊。但是在莫尔斯乘坐的这艘“萨丽”号邮船上,恰巧有着一位狂热的电学研究爱好者——年轻的美国医生查尔斯·杰克逊。这位活力充沛的小青年在船上的餐厅里拼了两张桌子当实验台,通过一系列小试验向其他乘客演示和讲解电有多么神奇,一下子把那些根本不知道“电”为何物的土包子们惊呆了。

这些土包子中间,就有莫尔斯。感性丰富的他,一下子被“电”这个看不见摸得着的小精灵给狠狠地“电”到了,就好像听到许林格演讲的惠斯通一样,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杰克逊在讲解的时候曾经说到,电流不管通过多长的导线都只是一瞬间的事。离家已久、近乡情切的莫尔斯很自然地联想到,如果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的话,那不就真能做到天涯若比邻,可以时刻和心爱的家人保持联系了吗?这个时候,莫尔斯根本还不了解已经有不少发明者在发明电报机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但他已经被自己的迷人设想深深打动了,在速写本上重重写下了“电报”这个大字。当重新踏上阔别3年的美国土地时,莫尔斯已经下定决心,要自己研制出电报机来。

要知道,一名毫无科学基础的画家想去研制当时已经算是高精尖技术的电报,其难度绝对远远大于我们今天大学生文科转理科,更不要提莫尔斯那一年已经41岁了。但是成功者与凡庸者的区别,不在于他们智力上有多大的差距,而在于他们有没有勇气和毅力把自己的构想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