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四章 骑兵的胜利稷山大捷(第2/9页)

此时朝鲜军所谓的“精锐”都被甩在了庆尚道,留在汉城附近的只有数千人,算上平安、黄海两道的勤王部队,也没超过一万人。他们战斗力有限,麻贵不敢把他们派往前线,只能将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交给李元翼,通过鸟岭靠近清州地区,保护汉城侧翼;另外一部分交给柳成龙,负责把守汉城附近关隘津口与汉江上游。说白了,就是干警察的活。

至于主战任务,还得靠明军自己。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次的援朝明军总司令麻贵。

麻贵,字西泉,回族,大同人氏。麻贵的父亲和哥哥,都官至总兵,所以他和李如松一样,也是将门世家子弟,是明朝中晚期的重要军事将领。

事实上,当时的大同麻家多出将才,后人称其为“麻家军”,当时和辽东铁岭的李家,也就是李成梁一族齐名,有“东李西麻”之称。这一东一西两家,都擅长骑兵战,在与游牧民族的交战中也都屡屡获胜,是大明九边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中流砥柱。前阵的宁夏之战,麻贵也是主要参战将领。麻家军战功赫赫,单从朝廷给他家立的牌坊上就可以看出来,光我们现在知道的,就有名帅石牌坊、都督坊、忠节双全坊、敕赐坊、父子元戎坊、镇海元戎坊、四代一品石牌坊、五代一品石牌坊等等,可见其武功之盛。

作为当时与李如松齐名的大将,麻贵的军事素养及谋略当然不会差。他很清楚,如果等到敌人杀到汉城城下,一切都完了,因此必须守住汉城。但固守不是死守,不是龟缩在汉城等敌人悠哉游哉地过来。明军必须主动出击,及时遏制敌人的攻势,才能打乱其部署,给后续部队集结争取到足够时间。这点上,他和李如松很相似,这两位优秀的大将无论什么情况下,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主动出击,不管什么招,文也好武也好,总之一定要抢先手,而不是被动防守。

在十六世纪,全罗道连接忠清道与汉城只有一条坦途大道,即从全州一路往北,经公州至忠清道的天安,再向北至平泽、鸟山、水原,最终连接到汉城。天安位于这条枢纽大道的中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日军攻克天安,那明军的活动空间将被极大压缩,别无选择的麻贵只能在水原背靠汉江御敌。

针对这种不利状况,麻贵斟酌再三,派出了解生、牛伯英、杨登山、颇贵四员骁将,连夜秘密南下,前往天安驻屯。而作为一员惯将,麻贵当然不会不准备预备队,因此他又派了摆赛带两千骑兵从后接应,前往葛院、介川一线。

这次他派出去的五员将领中,解生、杨登山、颇贵、摆赛这四个都是蒙古人,号称“宣大四将”,是麻贵的嫡系部队,被他一口气全派出去了。

把宣大四将撒出去之后,麻贵又亲率明军主力,进军水原以为汉城屏护。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要在汉城以南打一场运动防御战,利用宣大系明军骑兵强悍的战斗力及机动力,在稷山、介川、水原之间设置多道机动防御战线,对日军进行层层阻击。

明军经略杨镐当然也不会袖手旁观。为了配合麻贵的军事行动,他甚至打算请李昖御驾亲征,也去水原鼓舞士气,这个建议吓得李昖抱着柱子死活不放手,最后只得作罢。于是杨镐把自己的大帐搬上了南山,张军乐布号令,搞得声势汹涌,总算勉强镇住了汉城周边的人心。

就在明军心急火燎地南下时,日军也在心急火燎地北上。

走在最前面的,是第三军团黑田长政。在左路与右路军全州会师以后,黑田担当北上先锋,一直追着陈愚衷屁股后面穷追猛打,一路占领了公州,渡过锦江,逼近天安。在壬辰战争初期,黑田没参加军中二宝的那场极速狂飙,走的正是从天安到水原这条路,这次也算是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