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三章 劝降建德(第2/3页)

温彦博也站起身躬身施礼道:“来得唐突,未事先通报,请王爷见谅!”

“哪里的话,温太守肯来,就是给我窦建德的面子,哪里还需要什么事先通报,请坐下吧!”

窦建德和温彦博分宾主落座,孔德绍也陪坐一旁,窦建德又命人重新上茶,三人寒暄几句,窦建德这才叹口气,“去年夏秋连旱,使得青州六郡民不聊生,大都逃去了河北,我想问一问,逃到河北的青州民众大约有多少人?能否告之建德。”

温彦博想了想道:“不久前,我和楚王殿下也说到此事,楚王提了一下,陆陆续续逃去河北的青州民众大约有五十余万左右,逃去梁郡和东郡的民众大约有十余万。”

“那就七十万了!”

窦建德长叹一声,“青州六郡人口加起来也不过八十万出头,超过八成的人都逃走了,难怪青州千里荒野,狐死尚且首丘,人皆念故土,青州民众竟弃故土北逃,我窦建德有罪啊!”

温彦博劝道:“王爷应该知道民心思定已是大势所趋,今河北平定,各郡各县皆在推行均田制,实行耕者有其田,青州民众虽然无法在河北分田,但他们也有官田可种,租赋全免,官府还提供牛马帮助耕田,我南下时已是惊蛰时节,河北大地处处都在春耕土地,一片生机盎然,相反,过了黄河后却是一片死寂,土地荒芜,村庄破败,和河北形成鲜明的对比,王爷还不明白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吗?”

窦建德低头不语,虽然温彦博说的话让他很不舒服,但他却怒不起来,他心里很明白,就凭他现在的力量还想杀回河北,几乎就是白日做梦,他想阻拦隋军收复青州,也能是螳臂挡车,他其实已经熬不过今年了,只是……

窦建德最终叹了口气,“我窦建德不过是农民出身,被逼造反,也算是建立了功业,可称一方枭雄,我已年近五十,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我若投降杨元庆,杨元庆可能容我?或许他现在不会杀我,但日后呢?他坐稳江山,统一天下之时,还能留下我窦建德这个后患?”

窦建德说的是心里话,他也天下枭雄,他明白枭雄之心,杨元庆绝不会留下他这个后患,纵然是现在不死,将来也不会留下他,这是他最大的担忧。

温彦博微微笑道:“天下民心思定,就算王爷将来想造反,你认为会有多少人愿意追随?抛弃自己得到的土地,抛弃自己辛苦建立的家园,抛弃妻儿父母,有几个人做得到?正如王爷自己所言,已年近五十,膝下又无子嗣,王爷还能有几年可活,如此,又为什么要造反?楚王殿下心里有数,王爷其实反不起来。”

窦建德摇摇头,“就是楚王殿下心口不一。”

温彦博冷笑了一声,“说句不好听的话,王爷也未免太高看自己了,楚王若想杀王爷,铲除青州余乱,只要派一支万人骑兵横扫而来,请问以王爷的两万军队,能抵挡住三天吗?殿下若想杀王爷,还不容易吗?何必还要留个后患。”

温彦博的话使窦建德也有些疑惑了,他心里有数,他的军中只有几百匹战马,若真是一万隋军骑兵横扫而至,他的军队将一战而溃。

是的,杨元庆是很容易就能灭掉他,那为什么还要自己投降?窦建德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温彦博叹息一声,解释道:“这是因为楚王殿下已经心怀天下了,从大业六年王薄开始造反,至今已经七八年,江山凋敝,民生困苦,殿下实在不想再兴杀戮,所以他宁可宽容王爷,而且殿下亲口给我说过,当年王爷在河北征粮,并没有动义仓之粮,善待民众,就凭这一点,便可以饶王爷一命,王爷若降,可回乡养老,只要深居简出,不交结旧部,自然可以安享晚年,这是殿下的原话。”

窦建德被说动了,他也很清楚,天下大势已定,就算自己想造反,也不会有人响应了,更何况他已年近五十,膝下无子,已没有了造反的精力,他肯定是不会再造反了,只想平平静静地在故乡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