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三十二章 窦氏抉择(第2/3页)

他戏剧性地刹住了后面的话,笑容满面地望着窦抗,等待他给自己一个答复。

窦抗沉吟了片刻,从怀里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推给了杨元庆,“这是窦氏家主的亲笔,一切要说的话都在这里。”

杨元庆接过信,拆开慢慢看了一遍,随即将信反扣在桌上,岔开了话题,“李元吉在巴蜀怎么样?”

“他还能怎么样,白天打猎,晚上玩女人,除了这两件事,他其他都不感兴趣。”

“难道他对军权也不感兴趣?”杨元庆似笑非笑问道。

窦抗一愣,心念急转,他忽然有点明白杨元庆的意思了,他脸色露出难色,苦笑一声道:“殿下的想法可能会落空了,李元吉虽然花天酒地,但他对军权却看得很重,而且现在巴蜀也没有什么兵力了,六万军队都被太子调走攻打,巴蜀现在其实很空虚。”

“我只是说说罢了,窦总管不要在意。”

这时,大帐内的气氛又略略有些紧张起来,杨元庆已经看完了窦轨的信,闲话也已经扯完,下面该是他表态的时候了,窦抗脸上还带着笑容,可笑容里却有一种掩饰不住的紧张。

杨元庆也低头沉思不语,窦轨在信中明确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支持,愿意配合隋朝稳住关陇,但他信中对一些现实问题,比如钱粮、土地,却丝毫没有提及,让杨元庆有些失望。

他希望窦抗能够明确表态,支持均田令的推行,也就是在土地上让步,但窦轨却回避了,不知他是刻意回避,还是因为初次接触,不愿过早提及此事,但不管怎么说,土地再说,甚至以后再收拾窦家也来得及,现在他需要先把窦家拉过来。

斟酌良久,杨元庆才缓缓道:“窦家的心意我已明白,首先,我很感激窦总管亲自前来,足见窦家的诚意,我杨元庆只有一句话,我和窦家并没有解不开的仇怨,窦家愿意支持隋朝,我表示接受并且欢迎。”

……

窦抗连夜返回长安,次日一早,杨元庆率军继续返回太原,两天后,军队离太原城已不足十里,武威雄健的隋军骑兵列队在宽阔的驰道上缓缓而行。

不久前又下了一场大雪,道路和两边的田野又铺上厚厚的白棉被,两场大雪彻底解决了夏秋以来的连旱,使土地得到了极大的滋润,这是极为喜人的风景,虽然大雪覆地,寒气袭人,但每一个士兵都能感受到田间地头弥漫着的喜悦。

很多农民站在田埂上,指着地里的大雪谈论着、憧憬着明年的丰收,这让杨元庆忽然想到了一句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大雪下面便是冬小麦的幼苗,现在算起来已经盖了两层被了,会不会再下一场雪呢?

想到明年的丰收,杨元庆也忍不住感到一阵阵心旷神怡,向两边的远方望去,北方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太原西山,再近前一片片树林和村庄,在村庄前面则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直延伸到百里之外。

这时,杨元庆忽然听到有人大喊:“站住!逆子,给我站住!”

‘逆子?’杨元庆顿时一愣,他向两边寻声找去,他很快便看见了,在南面的田埂上正一前一后奔来两人,前面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后生,身后十几步外是一名中年男子,后生低头猛跑,中年男子在后面边喊边追,他们奔来的方向,正好对准了杨元庆。

杨元庆的亲兵们顿时紧张起来,一起冲上前,将这两人团团围住,中年男子却顾不上士兵,一把抓住了后生的手腕,恶狠狠道:“跟我回家!”

后生顿时大喊大叫起来,“我要从军,爹,你不要拦着我!”

这真是一对父子,杨元庆有了几分兴趣,便笑道:“把他们两人带上来。”

片刻两人被亲兵们带了上来,有士兵告诉了他们杨元庆的身份,吓得两人一下子跪倒在杨元庆马前,杨元庆笑眯眯问老者,“你儿子从军是好事,为何要阻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