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十八章 谏臣之死(第2/3页)

李渊心里也明白,赵黎明所言其实也并不差,秦王权力确实过大,但秦王是他用来平衡太子的手段,和危及社稷没有关系。

更重要是,这次中原之败,是战略决策失误,并非秦王权力过大,恰恰相反,就是因为秦王没有战略决策权,才导致最后失败,所以赵黎明的劝谏确实有点危言耸听。

李渊已隐隐猜到赵黎明此人是受太子的指派,是太子在幕后暗中操纵,所有的劝谏都是为了太子的利益。

李渊着实有些不满,虽然不至于杀他,但他也不能容忍赵黎明这样无休无止地闹下去。

李渊随即令道:“把赵黎明赶出宫去,不准他再进宫胡闹!”

侍卫们领令冲出武德殿,他们个个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将瘦小的赵黎明像拎小鸡一般架出了武德殿。

赵黎明被拖走,回头嘶声大喊:“陛下,臣一片忠心,天地可鉴,陛下不听臣谏,大唐危矣!”

赵黎明一直被拖出皇城朱雀门,扔了出去,这时,早有人奔去秦王府报告。

赵黎明跪了一个上午,李世民在府中也提心吊胆了一个上午,他就害怕父皇听从劝谏,削减自己兵权。

从潼关回来,李世民的心情一直不好,中原战役的失败,沉重打击了他的威望,尽管父皇并没有削减他的权力,但父皇却削减了李孝恭的权力,将巴蜀兵权夺走,交给了四弟元吉。

如果说他得到关东的兵权是一种胜利,但大哥建成也并没有因此利益受损,他得到了汉中之权,罗艺被封为汉中总管。

加上齐王元吉得到了巴蜀之权,实际上建成一系成为了这场中原之战的大赢家,而他李世民却成了最大的输家。

心中虽然不满,但他也无话可说,毕竟在自己在中原之战中大败,引来满朝文武的抨击。

李世民现在在考虑,怎样才能挽回他的声誉,他现在急需一场胜利,而在杨元庆身上捞不到什么便宜,只能打萧铣这个软柿子的主意,只要彻底剿灭萧铣,在南方开疆辟土,便可以挽回他的声望。

这时,李世民的幕僚张公谨匆匆走进房间,躬身道:“殿下,朱雀门那边传来消息,赵黎明已被圣上赶出皇城。”

张公谨原是王世充手下大将,文武双全,年初时逃到长安,投奔好友尉迟恭,被尉迟恭推荐给李世民,深得李世民的信赖,为天策府帐下幕僚。

这个消息令李世民大喜过望,父皇没有接受赵黎明劝谏,让他一颗心略略放下,但同时他眼中闪过一道杀机,他不会再容赵黎明于世。

“安排几个弟兄,把赵黎明处理了。”

张公谨沉思一下道:“赵黎明此时心情低落,不如等半夜翻进他府去,让他自缢而亡。”

李世民脸上没有半点表情,冷冷道:“可以,但要做得干净利落一点。”

……

次日一早,李世民接到宫中紧急宣诏,宣他进宫面圣,李世民匆匆赶到武德殿御书房,只见五名相国和太子建成皆已经到了。

李渊面沉如水,眼中怒火隐约可见,李世民心中一紧,难道是赵黎明之事?

“秦王殿下觐见!”

宦官一声高喝,使御书房所有大臣都回头望来,李建成狠狠地盯着李世民,眼中充满了刻骨仇恨,毫不掩饰。

只有裴寂暗暗向他使了一个眼色,但李世民却不明白裴寂这眼色的含义。

李渊见李世民进来,不等他见礼,便立刻站起身道:“皇儿随朕到里屋去。”

李世民跟在李渊进了里屋,心中忐忑不安,这时,李渊停住了脚步,也不回头,冷冷问道:“你给父皇说实话,赵黎明之死和你有关吗?”

赵黎明自缢而亡,李世民得到的报告是天衣无缝,尽管李世民完全可以否认与己无关,但他心念一转,父皇可是把他叫进内室问话,他若否认会失去父皇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