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田陌耕忙战未销 第四章 水势渐深(下)(第2/3页)

苏威研究时局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的苏党势力太弱,他要在杨元庆打压裴家和王家的过程中获利,使他的苏党渐渐壮大。

这个时候,他需要配合杨元庆的行动,以得到杨元庆的重用,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格外地重视韩寿重。

但韩寿重的固执又让他有点无可奈何,只得暗叹一口气道:“我当然不会让你做有违道义之事,这次楚王妃被刺杀事件,难道真和王家无关吗?”

韩寿重摇摇头,“我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此事和王家有关。”

苏威脸一沉,心中有些不悦,声音也提高了,“怎么会没有关系,王肃身为京兆尹,难道不该为这件事负责吗?总不能不了了之,谁也没有责任,等楚王回来,我们怎么向他交代?!”

苏威目光严厉地注视着韩寿重,语气里充满了不满和威胁,韩寿重感受到了苏威施加给自己的巨大压力,他沉思良久,终于点了点头,“这次刺杀案,京兆尹确实有责任。”

……

次日一早,韩寿重向紫微阁正式提出了弹劾案,弹劾京兆尹王肃在安晋寺王妃被刺一案中负有责任。

尽管王绪再三分辨京兆尹没有能力制止此类事件发生,而且当时负责保卫王妃和世子安全之人,是军队,并非京兆尹和县衙。

但紫微阁还是以三票赞成,一票反对,一票弃权的多数票,认定京兆尹负有责任。

王妃管家已经提前两天通知过县衙,王妃将去安晋寺做法事,而官府没有派人去安晋寺检查,这本身就是官府的失职,不能用失职作为免责的理由。

紫微阁随即提出了罢免京兆尹王肃的建议,等杨元庆批准后生效。

中午时分,一辆马车在十几名随从的护卫下驶出了晋阳宫,向太原城驶去。

马车里,裴矩默默地注视着大街上的几个孩童追逐奔跑,孩童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似乎他的童年也没有这样快乐过,他童年的记忆中,只有父亲严厉的目光和冷冰冰的戒尺,以及堆积如山的书籍。

大街上又迎面走来几个卖完菜准备出城的老农,他们脸上那心满意足的笑容,那种无忧无虑的神情,也让他感到一丝怅然,虽然他做相国已经十几年,位高权重,却从来没有过这种无忧无虑的笑容。

裴矩感到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述的疲惫之感,这种疲惫之感是来源于一种对自己命运难以把握的焦虑。

在今天紫微阁的投票中,他投下了弃权票,当最后罢免案的结果出来时,他便知道王家已经完了,王肃不过是第一步,下一个将是王绪,王家结束后,就轮到了裴家。

其实裴矩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半年前,杨元庆升裴青松为记室参军,就已经在暗示他,将来接替他为相的人,不会再是裴家子弟,杨元庆已经用记室参军之职作为给裴家的补偿。

作为一个老资格的相国,裴矩心里清楚,裴家在新隋内的势力太大,已经威胁到了杨元庆的权力,如果裴家再不识相,后果就会很严重,将来的皇后很可能就不会再是敏秋。

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后果。

马车过了护宅河,缓缓在楚王府大门前停了下来,孙女裴敏秋遇刺,他还没有来探望过,这有点说不过去。

“裴相国可是探望王妃和世子?”管家闻讯出来,上前施礼笑道。

裴矩点点头,又问:“王妃在吗?”

“王妃在,老爷和夫人也在。”

“哪个老爷夫人?”裴矩有些不解地问。

“就是……王妃的父母。”

原来是自己的儿子,裴矩呵呵一笑,“正好,替我禀报一下王妃。”

虽然裴矩是裴敏秋的祖父,但他的身份毕竟是相国,是臣子,他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了,太过于随意会让杨元庆反感,不知为什么,裴矩心中有点惧怕杨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