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铁马踏雪取河北 第七十七章 杨氏希望(第2/3页)

杨善会沉思良久,便对杨玄奖道:“这件事容我稍稍考虑,我要和尧长史商量一下,贤弟远来辛苦,先去休息吧!”

……

杨玄奖跟一名侍女下去休息了,杨善会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也被说动心了,他知道杨玄奖是杨元庆的嫡亲叔父,反而会得不到重用,很难进入核心决策层,如果是自己就不一样了。

他很清楚太原朝中情况,现在眼看裴矩、苏威老迈,五相又要增为七相,实际上是有四个名额,杨元庆会不会考虑在自己家族中选一人为相?

在弘农杨氏中,现在论资历论功绩,没有人必得上自己,或许真如杨玄奖所言,自己将成为弘农杨氏在朝中的势力代表,那自己就是第二个杨素。

杨善会为官清廉,在河北极为民望,在朝廷中也极受杨广和杨侗的重视,如果不是因为他能屡败窦建德,他也会入朝为高职,和所有朝官一样,他也要考虑自己的前途。

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长史尧君素出现在门口,“杨使君找我吗?”

尧君素也是个极为刚直之人,对隋朝忠心耿耿,当初屈突通投降唐朝后,还专门来劝过他,被他大骂一顿,但河东郡他呆不下去了,便回了自己的家乡魏郡,杨侗感激他的忠义,便任命他为魏郡长史。

正是尧君素和杨善会两人的默契配合,才使窦建德攻打安阳城数十次而拿不下,如果窦建德灭亡了,他们也到了该分手的时刻。

尧君素坐下来,没有吭声,杨善会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瞅了他一眼笑问:“你知道了?”

尧君素点点头,他已经得到了杨玄奖到来的消息。

“那你说说看,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

“如果不归降北隋,我们就无法在魏郡呆下去,是吧?”尧君素先问道。

杨善会叹了口气,“这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不走,也不投降,军队就会到来,除非我们还继续抵抗下去。”

“不能让将士们再无谓牺牲了。”

尧君素反对继续抵抗,“给大家一条生路,只是我不想投降杨元庆,在我看来,杨元庆和李渊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伪装得更好一点。”

杨善会愕然,“莫非你想回洛阳?”

洛阳的局势他们都很清楚,王世充篡位登基是迟早之事,他们早已达成共识,不会为王世充效命,尧君素的回答着实让杨善会不解。

尧君素低低叹息一声,“我打算去一趟江都,拜祭先帝,然后我便回汤阴老家,归隐不出了,在我看来,隋朝已经灭亡了,我不能为它殉葬,那至少我该为它守节。”

两人又沉默了片刻,尧君素将一同带来的长史印放在桌上,“使君保重,我走了。”

两人站起身,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都从他们眼中涌了出来,尧君素转身而去,对官职仕途他没有任何留恋,尽管他家徒四壁,但为了自己心中信念和忠诚,他把一切富贵荣华都抛掉了。

城头上,杨善会默默望着身着青衫小帽的尧君素骑一头瘦驴远去,这一刻,他心中竟是如此的羞愧。

……

杨元庆还在河间郡等待着杨玄奖的消息,最后的大战已经在十几天前便结束了,十几天来,他几乎每天都在接见河北各郡县的官员,接受他们的效忠,听取他们诉说困难和期望。

他没有时间去巡视所有的郡县,而从各郡县官员的口述中,使他深感到了河北在数年战乱中遭受的严重破坏,十室九空,大量良田荒芜,乡村已空无人烟,十几个郡的粮仓都空空荡荡。

窦建德一垮,没有人再给他粮食,所以与其说这些官员是来效忠,不如说他们是来要粮食。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内踱步,尽管他知道河北的情况很糟糕,却没有想到,竟然恶化到这个程度,连官府也组织衙役出去挖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