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四十七章 金榜题名(第2/3页)

将来盛世天下或许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但乱世中他做不到,他需要通过科举的方式将河北各大名门世家拉拢到他身边来,这对于将来占领河北后迅速稳定政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在他发动河北战役时就会凸显作用。

李纲也理解杨元庆的苦衷,他默默接受了这种安排,其实他心里明白,杨元庆只拿走一成半的名额,这已经是对他们的巨大让步了。

“李主考,这张试卷的糊名条脱落了。”

一名阅卷博士站起身,高高举起一份试卷,询问李纲,“怎么处理这份试卷?”

所谓‘糊名’,就是在考试之前填完姓名、籍贯和考牒号码后,必须用一根长长纸条将名字、籍贯及考牒号糊上,不能被看出来,如果故意糊歪或者不糊,考卷则当场作废,这是一条极为严格的规定,但也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眼前,糊名条居然掉了。

“拿过来给我看!”

阅卷博士连忙将一份试卷递给了李纲,李纲迅速瞥了一眼名字,王绩,太原人,他又看了一眼他写的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写得很不错,贴经也是全对,策论被评为上上,如果按照这样的评分,这个王绩应该进入前十了,但他的糊名条为什么会脱离,偏偏他又是太原王氏族人。

如果严格按照规定,糊名条无故脱落,而且又是相关联的考生,那么这份试卷就要作废,李纲沉吟良久,他用一根纸条将名字和籍贯重新覆盖,提起笔亲自评审这份试卷。

……

三天评卷时间很快便过去了,这天上午,李纲带着一个已密封好的皮包来到了紫微阁,走进议事堂,杨元庆和五名相国都已在等候他多时了。

“抱歉!稍微晚了一点。”李纲走进房间,对众人歉然道。

“李先生这几天辛苦了。”

杨元庆笑了笑道:“我们已期待多时,不知状首会花落谁家?”

按照隋帝杨广的规定,士子参加省试须到礼部投状,所以第一名被称为状首或者状元,杨元庆虽然得到了三十个名额,但众人都一致要求,这三十人不能进入一甲,只能进二甲。

一甲是前二十名,称为进士,而二甲是后一百七十名,称为从进士。

李纲打开皮包,皮包内是一本厚厚的名册,下面则是一叠试卷,是前十名的试卷,前十名的正式排序需要紫微阁相国们来决定。

裴矩一眼看见排在第二名之人正是裴家子弟裴青松,他心中突地跳了一下,第三名是王绩,这个人他知道,是王绪的族弟,在河东颇有名气,而第一名是一个他从未听过的人物,褚遂良,姓褚,这应该是阳翟人,他倒知有一个褚亮,和虞世南齐名的南朝大文士。

李纲对众人解释道:“这个褚遂良策论、作诗和贴经都是上佳,尤其他的书法写得极好,颇有大家风范,我自愧不如,所有评卷博士都一致推举他为头名。”

众人接过他的试卷细看,字写得果然好,明净媚好,然而却又沉著飞动,虽然还稍稍欠一点火候,那可能是和他年纪有关,假以时日,必然是一代书法大家。

杨元庆仔细看了一遍录取名册,他安排的三十个人都在其中,沈柏之子沈湛列三十四名,他便对众人笑问道:“怎么样,就按照这个名单发榜吗?”

王绪咬了一下嘴唇,他对裴青松在族弟王绩之上有点不满意,但碍着裴矩的面子他又不好说什么,王绩的策论中错了一个字,而裴青松是全对,但他贴经中有一句涂改,这也是不太完美。

裴矩明白他的心意,便对众人笑道:“要不然把裴青松调到第三名吧!毕竟王绩是名满晋中的大文士,他在前面更让人服气。”

王绪没有吭声,他其实是默认了裴矩的建议,杨元庆想了想,又问李纲,“先生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