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双雄崛起北与南 第三十七章 凌晨偷袭(第2/3页)

杨元庆并不是担心大利城,他是担心其他几座城池,其他几座城池的防御能力都不如大利城,他们能否支持得住?

突厥人向来是攻城能力薄弱,但这次突厥军所表现出的强大攻城能力出乎杨元庆的意料,也完全颠覆了他的观念,在大业五年以前,突厥人攻城武器都十分粗陋,从当年薛延陀的攻城武器便可见一斑,但只有短短数年,突厥人制造能力便突飞猛进,这只能说明逃亡隋民给突厥人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也是每次中原大乱都会给游牧民族机会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中原防御能力降低,同时也使各种先进的技术传入草原,使草原人的力量变得强大。

杨元庆微微叹了口气,中原人所信奉的防御国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匈奴走了,来的鲜卑和柔然人,鲜卑人南下又来了突厥人,突厥去了,将来还有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草原的霸主总是层出不穷,防御国策永远只会处于被动之中。

这时,一块巨石击中了东段城墙的一个凹陷处,沉重的撞击使城墙再也坚持不住,轰然崩塌,露出了一段宽十余丈,高一丈的坍塌面,守卫在此处的数十名隋军和三架床弩惨叫着摔下城,从城内倾泻出的大量泥土瞬间将他们掩埋。

与此同时,城头上的隋军大喊起来,大雾中出现了十座黑黝黝的庞然大物,突厥军的攻城槌出现了,这些高达两丈、长四丈的巨兽正缓缓向城墙开来。

攻城槌是用阴山内的千年巨木制成,槌头装上铸铁,用铁链安挂在巨大的支架上,上面装有顶棚以防御弓箭,下面有六个巨大的木轮,一般由百余头牛拉拽,在进入弓箭射程后,便改由千余人推动。

这种攻城槌一般是用于撞击城门,但大利城有高高的吊桥,城门后也用巨石封死,攻城没有意义,突厥军便改用撞击城墙,使城墙坍塌,便于后面的突厥大军冲上城头。

密集的巨石撞击使城砖已变得松垮,如果再用攻城槌撞击,城墙必然坍塌。

杨元庆目光严峻的注视着这十座巨大的攻城槌,他早安排下防御之策,就等待着那一刻的机会出现。

护城内已经干涸,突厥人在上面铺上了厚实的宽木板,使身躯庞大的攻城槌能够顺利通过护城河,城头上箭如雨下,千余突厥士兵用巨盾掩护,推动攻城槌继续前进,终于顶住了城墙,但护城河到城墙的宽度只有一丈五尺,这便使得攻城槌庞大的身躯横跨在护城河上。

杨思恩目光紧紧地盯着这十辆庞然大物,当它们都先后跨上护城河之时,他下达了命令,“点火!”

数百支火把扔进了干涸的护城河内,顷刻间,护城河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火势汹涌,火焰升腾,铺架在护城河上木板先后被烧断,四五辆攻城槌陷入护城河中,头朝上,竖陷在沟渠中,槌体脱落,滚落一旁,一座座攻城槌迅速被大火吞没了。

一万余突厥士兵死伤无数,在大火中嚎叫挣扎,最终被火魔吞噬,剩下数千人调头便跑,却忘记了防御,被隋军箭矢射倒了大片。

在腾空的火焰中,雾气渐渐消散,突厥人的两百架投石机也赶在大雾消散前退出了战场。

阳光驱散了雾气,火势慢慢消褪,突厥士兵烧焦的尸体和十座攻城槌的残骸陷在护城河中,袅袅冒着青烟,散发出刺鼻的臭味。

空旷原野再次出现在隋军面前,突厥军已退回大营,始毕可汗咄吉骑马立在大营前,远远地凝视大利城,尽管八天内他已损失了四万余人,攻城槌进攻也遭遇失利,但清晨出现的浓雾使他找到了进攻大利城的时机,他心中又开始在酝酿着下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就在这时,一名骑兵疾速奔来,翻身下马上前禀报道:“启禀可汗!三王子已经攻下了永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