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高丽鼙鼓初响起 第二章 圣旨东至(第2/3页)

也就是除了正常的二万四千边军外,另外每户出一丁男,在农闲时集中进行训练,同样按照十人一火、五十人一队、百人一旅、三百人一营、千人一团进行临时编制,和中原的府兵制相似,但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依然是民而不是兵,兵部不备案,军官也不是专职,从民团中指定,而兵器却在兵部备案,每五个村有一间兵器房,有专人保管,每年兵部都会派人来检查。

尽管是没有补偿的训练,但丰州民众都十分踊跃参训,谁都明白,一旦草原胡人来袭,不能完全指望军队,更多是靠自己保卫家园。

杨元庆没有上前去打扰民团训练,他立马在一里外远远视察村民们训练,二百名精壮村民身披皮甲,头戴铁盔,个个勇武有力,两百根长矛一起挥动,矛尖闪烁,喝声如雷,他们在训练大隋士兵的灭虏矛法,矛法简洁实用,非常适合于实战,没有半点花哨。

由两名退伍老兵出任民团旅帅,其中一人在领队练矛,而另一人则骑在马上巡视,手执皮鞭,态度凶狠粗暴,谁敢稍微偷懒,皮鞭就狠狠抽下。

“总管,上去看看吗?”一名亲兵问道。

杨元庆摇摇头,调转马头道:“出发时间要到了,回去吧!”

十几人调转马头,向驿站奔去,驿站的五百士兵,也纷纷上马,战马疾驰,向南方的九原县奔驰而去……

下午,五百骑兵抵达了九原县,九原县是五原郡郡治所在,同时也是丰州总管府军衙所在地,四周有一万驻军,杨元庆的家也安在这里。

进了县城,杨元庆直接来到了总管府,和从前一样,总管府和郡衙依然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从前的长史韦嗣云已经升为灵武郡太守,现任长史是京兆尹崔伯肃之弟崔君素,曾几次出使西突厥,精通突厥语,颇有能力,而司马则是杜如晦。

杨元庆翻身下马,台阶前两名军官上前行礼,杨元庆把马缰绳扔给士兵,问道:“他们还在吗?”

杨元庆指的他们,便是从雁门郡过来的两名宣旨宦官,他本来在大利城视察,便是听说有宣旨宦官到来,便赶回九原县。

军官点点头,“他们一直在等候总管。”

杨元庆快步走进府衙,两名正等得急不可耐的宦官听说杨元庆回来了,基本奔了出来,连声嚷道:“杨总管,你终于回来了,可等死咱家了,快接旨!”

“两名公公稍候,我摆上香案接旨!”

早有几名从事摆上香案和软垫,杨元庆跪下道:“臣杨元庆恭迎圣旨!”

为首宦官刷地展开旨意,高声读道:“大业初兴,海内皆平,此政通人和之际,塞外马肥草长,朕巡视边疆,特召诸边镇重将,御营一叙,共商边防要务,宣校检左骁卫大将军、丰州总管杨元庆,速前往马邑边塞见驾,钦此!”

“臣杨元庆遵旨!”

杨元庆恭恭敬敬接过圣旨,又问道:“圣上现在在哪里?”

为首宦官有些为难地挠挠头,苦笑道:“咱家是从楼烦郡出来,奔了十几天才到这里,现在我也不知圣上在哪里?估计就在草原边缘,他应该不会深入草原。”

杨元庆点点头,“我回去收拾一下,再安排一下政务,我们明天一早出发!”

……

杨元庆在五原郡的官宅离府衙不远,相距仅百步,宅子也不大,占地十亩,也是一座老宅,回到家中,妻子裴敏秋带着几名丫鬟闻讯迎了出来,她小腹微微隆起,已有五个月身孕,这是她怀的第二个孩子,在去年底,裴敏秋也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杨思华,用以怀念在西平郡病逝的杨丽华。

“夫君,有圣旨到了!”

“我已经接了。”

杨元庆上前扶住妻子,关心地问道:“感觉怎么样?”

裴敏秋有些兴奋地低声道:“我觉得这次是个小子,踢腿很有力,而且我最近特别喜欢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