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一入京城深似海 第二十九章 风过雁门(第2/4页)

他心中又惊又喜,也顾不得粮食,翻身上马,向城墙疾驰而去。

城墙之上,侯莫陈乂默默注视着远处一队队叛军渡河东撤,他眼睛里异常平静,并没有半点喜悦和激动,他看出叛军退兵井然有序,没有半点慌乱,这说明他们并没有遭遇到什么太大的压力,仅仅只是一种战术的变化,他们还会再回来。

侯莫陈氏是鲜卑大姓,孝文帝改制后,南下的侯莫陈氏便改为陈姓,但北方六镇的侯莫陈氏并没有改姓,他们依然保留着祖先留下的姓氏,以及祖先留下的勇烈和传统。

侯莫陈乂的先祖便是当年的六镇军士,六镇兵变被镇压后,他祖先被遣送到幽州,从此他的祖籍变成了幽州。

侯莫陈乂今年只有二十三四岁,但他却从军近八年,累功升为仪同三司,统领代州数千州兵,他富于谋略策划,极善守城,调度有力,竟使数千士兵抵御住了数万精锐叛军的进攻。

大隋的军队是实行府兵和州兵并存的两种体系,府兵主要驻扎在重要州县,由总管统率,而州兵则是各州地方兵,一般归属地方管辖,这也是刺史为什么能带兵打仗的缘故,实际隋初刺史是军政合一,既有一套文官班子,又有一套武将班子,都由刺史兼任。

侯莫陈乂便是统领代州州兵的军官,顶头上司便是刺史李景,他正在考虑叛军退兵的缘故,耳畔忽然响起刺史李景的声音。

“是援军来了吗?”

侯莫陈乂点点头,“应该是的,就不知是朔州援军,还是幽州援军。”

“使君快看!”

旁边几名士兵大喊:“北方有一队骑兵来了。”

李景和侯莫陈乂都看见了,一队由十几名骑兵组成的队伍从北方飞驰而来,叛军已撤远,片刻,骑兵队渡过浮桥疾驰而至。

骑兵驰至,为首军官在城下大声道:“在下苏烈,奉杨元庆将军之命前来通报李刺史。”

李景在灵丘县飞狐陉入口处见过一次苏烈,他心中大喜,果然是杨元庆的援军到了,简直来得太及时,他立刻令左右道:“开城放他们进来。”

吊桥缓缓放下,苏烈带着手下进了雁门县城,片刻,几名士兵将苏烈带了上来,此时苏烈已经加入军籍,在飞狐陉口一战中斩杀百余人立功,被杨元庆提升为百人长。

他上前单膝跪下,行军礼道:“百人长苏烈参见李刺史。”

“苏小将军请起!”

李景态度很客气,尽管苏烈只是一个百人长,但他没有半点怠慢,李景微微笑道:“可是杨将军率领援军到来?”

苏烈躬身道:“杨将军率领五千骑兵日夜行军,已经抵达四十里外的枣林镇,特命卑职前来报信,请李刺史务必鼓舞士气,不要在最后关头被攻破城池。”

“多谢你们的救援,请苏小将军回去转告杨将军,围攻代县的叛军是杨谅精锐之军,一共有四万余人,主将乔钟葵更是足智多谋,切不可轻敌。”

李景还是有点担心,只有五千骑兵,杨元庆的兵力还是偏少,再加上他太年轻,他能否敌得过文武双全的乔钟葵?

这时,侯莫陈乂忽然道:“不如使君前去统领幽州骑兵,城池我来防守。”

他这句话明显有点轻视杨元庆,苏烈的脸蓦地胀得通红,怒道:“你敢如此无礼,我们立刻返回幽州,不救也罢!”

李景连忙使个眼色止住侯莫陈乂,对苏烈歉然道:“侯莫陈将军绝不是无礼,实在是你们兵力太少,而对方有四万多精兵,很担心你们抵挡不住。”

苏烈冷笑一声,“李刺史也太小看我家将军,几个月前,他率三百隋军骑兵和一千余启民可汗的卫兵,在哈利湖畔大败薛延陀部二万余人,亲手杀死西突厥达头可汗,威震草原,只是你们无知罢了。”

李景和侯莫陈乂对望一眼,眼中动容,苏烈所说的战役他们竟然闻所未闻,侯莫陈乂心动了,他很想见一见这位威震草原的年轻将军,看他如何战胜杨谅的四万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