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孤立(第2/3页)

张说明白,对于他而言这是他获得人生史无前例殊荣的机会,所以倍感珍惜,坦白的讲,他的策划方案做的十分详细,当他将策划方案呈献给李隆基时,得到了李隆基的赞扬。

不可否认张说对于本次封禅大典的重视态度,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为了确保本次活动的万无一失,张说耗费了不少精神来制作方案,但很多事实却告诉我们,一项活动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活动本身是否精彩,而在于通过活动的举办各方的利益能够满足。

然而张说的封禅大典策划案里,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后来的事实证明,封禅大典虽然给张说带来了无限的荣耀,却也是他人生走向低谷的开始。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十一日,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准备后,李隆基带领文武百官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十一月六日到达泰山。

十一月十日在泰山顶上首先祭祀昊天上帝,值得一提的是,这天的祭祀活动,跟在李隆基身边的是张说极其亲信,其余的人全在山下等候。

我再强调一遍,跟在李隆基身边的是张说极其亲信,其余的人全在山下等候。请大家一定记住我说的这些,因为对于后边事情的走向,这将至关重要。

一天后下山在社首山(今山东泰安市西南)祭祀地神,至此封禅大典全部完成。

我这样说大家可能感觉会很简单,封禅大典本身当然还有很多既定的程序,鉴于这并不是我讲述的重点,所以不再赘述,即使把那些详细的程序说出来,相信大家也不一定感兴趣,而接下来我要说的则是透过封禅大典,它背后所隐藏的利益之争。

在张说的策划和指挥下,整个封禅大殿进行的十分顺利,李隆基满足了内心好大喜功的愿望,终于携刻了自己的丰功伟绩,而大臣们则有幸跟着皇帝见识了封禅大典的全部过程,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又能有几人?

按说事情到这一步,君臣之间皆大欢喜,接下来该是迅速返回工作岗位,继续该干的事儿。不可否认张说是这样想的,但很多人并不这么想。

只因为一样东西,那就是前边我提到过的——利益!

部分人通过这次封禅得到了丰厚的利益回报——升官,这些人是张说的亲信。因为在十一月十日在泰山顶上祭祀昊天上帝的时候,李隆基下令张说的亲信就地升职。

而部分人通过这次封禅没有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换句话说是没有升官的人,这些人是十一月十日在泰山脚下等候皇帝陛下的人。

同样是参加封禅大典的朝廷官员,为什么张说的亲信能上去,我们就不能上去,为什么张说的亲信能够就地升官,我们却不能?

没有人将矛头指向李隆基,因为他们不敢。但这些人又必须找出一个罪魁祸首,大家好同心协力的进行指责,甚至是痛扁。

所以,张说就成了众矢之的!

事实上,在十一月十日当天,李隆基下令将张说的亲信就地升官的时候,当时就有人站出来提醒过张说这样做恐怕会引起非议。

提醒张说的是时任中书舍人的张九龄!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七岁能文,三十岁擢进士第二,授校书郎。在开元年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等职,开元十年在张说的举荐下官居中书舍人。

作为张说的亲信,张九龄是十一月十日当天就地升职官员中的一个,可是和其他官员不一样的是,张九龄并没有因为自己升了官而兴高采烈,为此他特意在下山之后提醒张说如此大规模提拔自己的亲信,恐怕会引来非议。

我不敢说张九龄当时是不是已经从中预感到了什么,但对于张说来讲这是他唯一扭转局势的机会。可惜张说并没有听进去,他的理由很简单:当下的朝廷自己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而且就地升官的决定是皇帝下的命令,于自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