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今天向明天走去(第2/4页)

先後进关和拨归华北及其它部队的东北部队,达105万馀人。

11月30日,林彪从喜峰口进关。

此刻,没有比林彪更荣耀的了。

从3年前秋雨绵绵中闯关东,过平汉路遭截击,混乱中连心爱的女儿也险些丢了,到如今百万雄师浩荡进关,林彪以令从敌人到朋友和同志的中外同行们钦羡的技艺,将一个将军光辉灿烂的一页留在了黑土地上。

当他在沈阳踏上火车,在锦州坐上吉普,在喜峰口告别关东时,铁流涌腾中,不动声色的林彪脑子里那个一刻不停的车轱辘上,除了下一个对手傅作义外,还会转动些甚麽呢?那个进城後想到哪个偏远省份当个省委书记甚麽的念头,是在扫荡天涯海角后才突然冒出来的吗?为甚麽後来又不想率军赴朝作战?

林彪离开黑土地一周後,《东北日报》登出一条他还在沈阳的新闻,迷惑敌人。

而1971年9月12日,即256号三叉戟坠毁温都尔汗前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五十幅彩色照片开始发行》,“这套照片中,有几幅是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副主席在一起的照片”。

让中国充满爱

1945年5月7日,德国和盟军签署无条件投降文件後,德国代表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要求讲几句话。他说:“一经签字,德国人民和武装部队的命运好歹已交付了胜利者手中……此时此刻,我只能表示希望,胜利老将宽宏大量地对待他们。”⑽。

9月2日,日本和盟军在“密苏里”号上签署停战协定时,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拖著一只笨重的假腿,双手哆嗦著紧握绳索,一下一下吃力地向甲板上攀登,盟军代表居高临下地观望著,没有人伸出手去扶一下这位跛足老人。就像胜利者冷漠地听著约德尔的那番话,未作任何评论一样,历史从来不怜悯弱老。

而今,当年曾计划要被降为一个普通巴尔千国家的德国西部,牢固地占据著欧洲头号大国的地位,再次成为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机器车间”。雄心勃勃的日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安营扎寨。战後成为日本人太上皇的山姆大叔惊叫:“日本人将买下美国!”⑾。

也是胜利者的我们呢?当年讲的“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老大哥”呢?

坐在屋里,我们尽可以天天忆苦思甜,年年讲“形势大好”;10年前,有几多中国人做过彩电和冰箱梦呢?推开窗户,我们却只有望洋兴叹:在128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左倒数20多位,只能与黑非洲的索马里和坦桑尼亚平起平坐。

不知道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只知道今天它也在改革。

不知道共和国诞生时在人类大家庭中的座次,只知道这片黑土地雪白血红後40年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

195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4。7%,1980年下降到2。5%。1960年,中国生产总值与日本相当,到1980年只占日本的四分一,1985年下降到五分一,1960年,美国生产总值超过中国4千6百亿美元,1985年超出额达到3万6千8百亿美元。

20世纪初,国父孙中山曾悲愤地发问:创造了人类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在这个世界上为甚麽如此屈辱、贫困?

20世纪未,我们是否也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

枪炮声向西向南卷去了,留下一片残破的黑土地,雪白血红。

当枪炮声终于在对角线的另一端止息时,德国西部未响一枪,也未发出一声纳粹式的威胁,正悄悄地从失败和破坏的深渊中爬出来。

穿和服的“阿信”,已经在东京开张了一家卖鱼店,为一个家庭和一个民族的振兴,迈开了艰难而又坚实的步履。

迫於无奈也好,出自深刻的反省而理智、冷静了也好,沦为三等或四等公民的日本人、西德人和意大利人,在废墟和瓦砾上创造了比胜者更富有、更强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