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国共合作(第2/3页)

强大的美国确实是蒋介石的可靠盟友。和蒋介石志不同,道不合的苏联,也不得不和蒋介石握手寒暄。蒋介石几乎拥有一切,却失去了人民。

在这场背景复杂的碰撞中,最终能够决定关东前途和命运的,不是美国,不是苏联,也不是蒋介石,也不是毛泽东,而是被美国、苏联和蒋介石忽视了的人民。人民才是这片黑土地的主人,谁拥有人民,谁就拥有黑土地。

以熊式辉为首的接收大员,在关东到处碰壁。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蒋经国,向苏军总部交涉,要求协助接收中共在各地建立的政权。

苏军说这些政权是人民自己建立的,行政接收是中国内政,苏军不便于预。蒋经国提出派人到吉林、沈阳、哈尔滨视察,请苏军协助。苏军说去吉林可以,去沈阳和哈尔滨无法保证安全。不久,接收大员们、长春也不敢呆了。原来给他们站岗的警察,竟是万毅的“东北挺进纵队”的八路军!

杜聿明的关东行,却顺利得难以置信。

10月28日,杜聿明飞抵长春,会见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洽谈接收东北事宜。

蓝眼睛的“东北王”满脸笑意:“我们苏联始终要同中国人民友好的,苏中友好关系,我深信是永久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人的友谊。……杜将军带领中国军队接收东北的领土主权,苏军很欢迎,你们从海路、陆路来,我们都欢迎。”⑦。

杜聿明当即提出,请苏军在营口掩护国军登陆。马林诺夫斯基不但表示同意,还画了一幅苏军位置图,写明苏军营口警备司令及掩护国军登陆要旨,送给杜聿明。临别,这位元帅一再表示,欢迎杜将军早日再来长春,苏中共同携手合作,两国人民过和平生活。

1938年后就和美军打交道,对美军将领的骄横跛扈深有体会的杜聿明,对这位苏军元帅的印象极好,他简直有些愤愤不平了:都说对苏外交棘手,扯谈!

6天后,杜聿明带着马林诺夫斯基的“联络图”,乘美舰“脱罗尔号”驶进营口港后,却发现苏军已不知去向,中共已经接管营口,正在进入阵地,准备用枪炮欢迎他,儒将杜聿明再好脾气,大概也不能不咬牙切齿迸出一句:这个姓马的俄国佬!

此前,国军曾试图经大连进入东北。苏军说大连是商港,允许军队登陆就违反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企图在葫芦岛登陆,也同样受阻。未了,只剩下一处由美国老大哥控制的秦皇岛。而从那里闯关东是条漫长的路,一路都得用枪炮开路。

这边军队还未运完,那边南京7千学生上街=屏蔽广告=,高呼“苏军必须立即撤出东北”、“打倒新帝国主义”、“苏联等于德国加日本”。国民党本想借此给苏联施加压力,以便顺利接收东北,斯大林却顺势突然下令苏军撤退,把国民党闪了个倒憋气。八路军则一八路,填补了苏军留下的真空。

斯大林把蒋介石泡了,泡在腊月天的松花江里,泡个乌眼青,透心凉!

总导演是美国

如果从头道来,美国在中国8年抗战前4年中扮演的角色,是极不光彩的。它不断增强对日输出废铁、汽油、棉花、橡胶等物资,在中国军民的鲜血和白骨上发财。直到日本开始向南洋扩张,这种血腥买卖仍未停止,其中汽油输出反见增加。

日本投降前,美国的行为也不光明正大。

1944年底,美国联合参谋总部认为德国投降后,尚需18个月才能打败日本;如果苏联不对日作战,美军将付出伤亡1百万人的代价。

美国军人的鲜血固然金贵,苏联军人的生命也不是咸盐换来的。斯大林说,出兵可以,得有条件。于是,就有了那个雅尔塔秘密协定,就有了三国四方黑土地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