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因丰饶而多难的土地(第3/5页)

但中共七大战略方针,仍然是向南发展。

此刻,对於这片富有魅力的黑土地,共产党人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人类第一颗实战原子弹蘑菇云升起後,苏联出兵东北,太阳旗就像暴风雨前晾在阳台上的尿布一样,从东北到东南亚一古脑儿消失了。

急剧变化了的国内外政冶格局,使东北成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国际两大政冶势力争夺、角斗的一个焦点。也使中国共产党人挺进东北,把东北变成夺取全国的战略基地,成为可能。

朝气蓬勃地创造历史的共产党人,以铁的纪律、意志和信念。把种种可能化作铁的事实。

苏联出兵东北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发出准备进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指示。第三天,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一口气发出七号命令。

与本节直接有关的是第二号命令。

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投降,我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总司令朱德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八时①⑥。

8月25日,国民党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公布。事前对此一无所知的中-共中央,仔细研究了这个条约,当即决定组成145人的干部团,由林枫率领开赴东北。

5月11日,中央根据山东分局派往东北侦察人员的报告,决定立即从山东抽调4个师挺进东北,“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估计短时间内不能到达)以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①⑦*。

9月14日,挺进到渖阳的冀东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和苏军特使飞抵延安。杨家岭会议室一夜灯光,映照政冶局两个决议:成立以彭真为首的东北中央局,向各中央局发出关於配备100个团的干部进入东北的指示。指示中重申:“目前我党在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的、坚决的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①⑧5月17日。在延安主持工作的刘少奇致电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提出“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毛泽东立即回电,表示完全赞同。

5月19日。刘少奇代表中央起草了《关於日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由“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完成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转移,共产党人只用了40多天。

“英明”这个在辞典中被注释为“卓越而明智”的词,如今很少用了,几乎看不到了。它不仅有“高大全”味道,还有点犯忌,刺激人。

但在本书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对於共产党人在窑洞、茅屋、甚至是权避一时的庙宇中,做出的那些大的和比较大的决策,你几乎都可以不加思索就冠之以“英明”二字。

重庆先失一招

“八·一五”使蒋介石得以重温“中国王”之梦。

他当然不会忘却这片丰饶的黑土地,也不会忽略环绕着这只“鸡头”的几个国家的姓名,并联想到多尔衮和张作霖的发迹史,以及愈发被这片土地膨胀了野心的日本帝国。如今,这些是写在小学地理、历史课本上的。

可胜利来得太突然,他的400多万大军尴尬地窝在西南。其中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几十万精锐军摆在中缅、中越边境。那儿,正好是中国这只“公鸡”尾巴下的那个地方。

蒋介石不得不和毛泽东唠上一通“和平”,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他需要用时间调整空间,填补日军留下的真空。在东北,则是填补苏军撤退後的真空,进而隔断中共与苏共的联系,南北夹击,消灭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