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为何孙文一定要“让位”给袁世凯?(第3/4页)

三次暗杀,清帝退位

在孙文准备武力北伐的同时,双方的谈判也在进行。和之前的公开谈判不同,严重影响这次谈判进程的是三次暗杀。这三次暗杀都是由革命党人指向袁世凯、皇室的暗杀。令人惊奇的是,暗杀对象竟然还包括革命党人自己的“同志”。 一直以来,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不仅与孙文“结仇”,和陈其美也有私人仇怨。这个陈其美大概是个人生活不检点,当年一边闹革命,一边还兼顾嫖娼,甚至在出任上海都督之后,还经常在妓院里办公,落了一个“杨梅都督”的外号。而陶成章却是一个反对贪图享乐,过着苦行僧一般生活的人,自然对陈其美很看不惯。几年前陶成章曾经当着孙文等人的面劝陈其美戒嫖戒赌,让陈其美大失面子,两人就此结下仇怨。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陈其美又瞄上了浙江都督一职,但浙江一直是光复会的地盘,章太炎、陶成章强烈反对陈其美出任浙江都督。陈其美的计划落空了,他和陶成章之间又添上了“新仇”。 正当孙文在南京计划“六路北伐”的同时,陶成章也在上海组建北伐军,积极准备北伐。请注意,这是陶成章的北伐,而不是孙派人物的北伐。正是因为章太炎、陶成章也是老牌革命党人,也能起到“旗手”的作用,一旦他们借“北伐”真的发展起军事力量,这对孙派在南京和南方的地位是严重的挑战。在陈其美看来,“革命”真的就只能由孙派人物来包办,就是孙派这一家,别无分店,陶成章要开分店,自然就是“假革命”,那么他就要“打假”。 这个“打假”就是暗杀。 1912年1月14日凌晨,在自己的地盘上,陈其美指派自己的“小弟”、同盟会会员蒋介石等人将34岁的陶成章枪杀于上海。 陶成章这个主力一死,光复会人人自危,就连狂妄的章太炎也收敛了很多,负责军事的二号人物李燮和转入实业、教育,后来干脆举家迁往南洋,光复会灭亡了。陶成章并没有想到,革命党人的暗杀不仅可以用于对付朝廷高官,还可以对付革命党人,自己没有死在朝廷的屠刀下,却死在了“同志”的枪口下。陈其美是孙文的亲信,暗杀陶成章是不是来自孙文的指示?这已不得而知,不过,陶成章之死的直接受益人就是陈其美和孙文,同时,执行者蒋介石由此也赢得了孙文的信任,最终成为孙派核心人物,登上历史舞台。 陶成章之死是孙派巩固南方地位的大事件,他们仍然站在与袁世凯平起平坐的位置上,袁世凯仍然只能把孙派当作和谈对手。而接下来遭遇暗杀的人,就是袁世凯本人。 1月16日,退朝回来的袁世凯车队在东华门外遭遇炸弹袭击,当场炸死多人。袁世凯被扣在炸翻的车下,爬出来后逃出一命。这次直接实施暗杀的是同盟会京津支部的革命党人,他们有没有接受孙文或者南京的指示?这又是不得而知,总之,如果袁世凯被炸死,自然也是南京方面愿意看到的。 暗杀过后,袁世凯被吓破了胆,深居简出再也不敢招摇过市。 还是赶紧实现共和吧!共和实现了,至少革命党人就没什么暗杀他的理由了。 袁世凯终于要面对逼退皇室这道难题了。隆裕也没什么牌可以打了,她曾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要求袁世凯救救他们孤儿寡母,每天亲自给袁世凯制定菜单,派100多位太监把100多道菜亲自送到袁府上,中午、晚餐各送一次,其中还有一块给袁家用于祭祀祖宗的肉。因此,袁世凯吃饭就变得很麻烦了,首先他得冲着那道圣旨和菜谱叩头,然后把那块肉献到祖宗的牌位上。袁世凯只好赶紧上奏请太后免了赐给他的御膳。 为了笼络住袁世凯,隆裕太后又想出了一招。她赐给袁世凯一等侯爵的爵位,与当年的曾国藩同等待遇,据说前去宣读懿旨的是已经辞职的载沣。很显然,这是让载沣为当初开缺袁世凯而道歉。袁世凯再三上奏推辞,最后隆裕干脆下旨“不许不接”,袁世凯这才接受。 大清气数已尽,再也没有当年的曾国藩相救,只剩下袁世凯来善后了! 袁世凯一定会适应形势逼退皇室,但也一定会保全皇室。对于他来说,出任临时大总统有两个合法性来源,除了南方孙文的“让位”,还有皇室的退位,这两者缺一不可才能造成共和。袁世凯毕竟是大清官员,南方实际上一直是他的敌人,他一定会更看重来自朝廷的这份合法性。如果说他与大清朝廷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那么他与南方就是“政治交易”的关系。站在袁世凯的立场,他也不想从曾经的“敌人”南京方面承接政权,只想从大清朝廷承接政权,如此他就不需要做“革命党的总统”了,保全皇室的安全与体面,这是他作为大清内阁总理的职责,是他最后的情感所系,也是他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需要,是他的体面。 在多次指示唐绍仪一定要争取最大的“优待皇室条件”之后,1月20日,袁世凯提出了方案:由朝廷授权(注意)他在天津组织南北统一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成立的同时清帝宣布退位;清帝退位两日后,南京临时政府即行解散。 新的共和政府来自朝廷的授权,也就是说,袁世凯让朝廷包揽了他的全部合法性,不关南京临时政府什么事了,甚至新政府所在地连北京都不是,而是袁世凯的老根据地天津。这相当于为皇室留下了一个北京城,实际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虚君立宪”! 袁世凯的伎俩自然逃不过孙文的眼睛,孙文令伍廷芳传达他的意见:清帝退位后,大清的一切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其臣”,新政府的组建必须通过南京。 看来,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大清是否先灭亡”。袁世凯的意思是,大清是已经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而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如果大清先灭亡,那么中国大地上岂不是一时间就没有被国际社会承认的政府了?国际关系如何处理?如何对待外人?当然,袁世凯其实是以这个理由,为他的合法性来自大清而作最后的争取。 然而,1月22日,孙文不顾伍廷芳的坚决反对,突然以通电的方式公开向袁世凯提出了最后通牒。“让位”必须分五步走:首先,清帝退位,由袁世凯电告国际社会并请各国驻京公使或者驻上海领事转告南京临时政府(这相当于借“让位”之际让国际社会变相承认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性);然后,袁世凯明确表明赞同共和;第三步,孙文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第四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最后,袁世凯在当选临时大总统之后,必须宣誓遵守参议院制定的宪法。 不得不说,孙文的这个最后通牒确实是对袁世凯的反戈一击,这等于告诉了世人:孙文的临时大总统之位和南京临时政府都成为了正统,临时大总统之位就是孙文“让”给袁世凯的,而不是袁世凯以逼退皇室之功“该得的”。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的合法性不仅不是来自大清,而是全部来自南京。孙文主动“让位”,就是为了共和,他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而袁世凯在事实上是“用大清江山换来了总统宝座”,彻底沦为大清“篡臣”,陷入极端尴尬的境地,道德的责难更加深重——将来的袁世凯不仅会在革命派的史料中留下“窃取革命果实”的骂名,同样会在清史中留下“篡臣”的骂名! 这自然让袁世凯很愤怒,他立即提出抗议,谴责孙文为什么要为议和突然提出附加条件。不过,袁世凯抗议是抗议,他发现自己还真没有办法拒绝。孙文早就在通电说明这是最后解决办法,如果谈不成再起战端,开战的罪名和责任都由袁世凯负责,如果坚持拒绝,舆论是会一致谴责袁世凯的。“篡臣”的骂名看来是背定了,袁世凯心里多少还有点愧疚,但对于“窃取革命果实”的骂名,他实在是心有不甘。小偷能偷走一只鸡、一头牛,但还能搬走一座房子吗? 伍廷芳对这份通电也极为愤怒,他愤怒的不是内容,是孙文的方式。孙文此举相当于把革命党人与袁世凯所做的幕后交易全部曝光。对于伍廷芳这些自诩为社会名流的人来说,以前谈谈君宪、共和等国家前途之争还符合身份,现在孙文越过伍廷芳直接发表通电,在公众面前曝光这些幕后交易,令伍廷芳等人颜面尽失。伍廷芳愤而电辞议和总代表之职,而据说充当议和参赞的温宗尧甚至声称如果有一支手枪的话,就要去打死孙文! 皇室自然也看到了这份通电,反正已经曝光了,袁世凯干脆公开和皇室撕破脸面。1月26日,前线将领段祺瑞等人联名通电,要求清帝退位,否则他们将从前线返京,与阻挠退位的王爷们剖陈利害! 就在这一天,京津的革命党人又成功地对皇室中反对退位的良弼实施了暗杀。良弼没有袁世凯那么走运,经抢救无效后死亡。王爷们对“留住大清江山”抱有侥幸心理,不过想继续躲在大清朝的温室里,现在发现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只好悄悄打点好家产,取出存款,随时准备出逃。再也没人来阻挠退位了。 袁世凯已经为皇室争取到最大的优待条件——至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有关清帝退位条件的修改稿,以袁世凯手批版本给出的条件最为优厚,这大概是他最后的补偿吧。 最后的条件包括仍然保留清帝的称号;中华民国政府按照对待“外国君主之礼”来对待溥仪与隆裕;每年由民国政府直接拨付400万两白银做生活费;隆裕母子以及他们侍卫、太监宫女等还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大清的天下,被限制在了紫禁城里头了。 对于隆裕母子来说,住房问题解决了,还有生活费——日本天皇没有退位,还不一定有这样的待遇。这样对待“前朝”的条件,不仅为几千年以来未有,甚至在人类历史上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那就退位吧! 1912年2月12日,隆裕下诏,宣布率同溥仪退位。也许直到退位的这一刻,隆裕都想不明白,大清究竟是如何自己把自己给搞死的?载沣曾经怕丢了祖宗江山,最终以火箭般的速度丢了祖宗江山;官员们曾经怕丢失权力,最后发现连脑袋都不一定保得住。 在最后几年的光阴里,体制僵化莫过于晚清,改革步伐之大莫过于晚清,甚至思想之开放也莫过晚清,然而大清终究亡了! 这是大清最深刻的教训。 袁世凯获得了“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的权力,诏书同时规定了“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未来的中华民国,不仅要共和,更要大清多年以来一直努力的宪政。 接下来,该轮到孙文履行他的诺言,送上辞职书,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