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之乱的终极启示(第5/14页)

在成为“著名人物”之后,利玛窦还成功地发展了朝中大臣——徐光启为教徒。在徐光启成为“科学家”的过程中,利玛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就合作翻译了欧洲的《几何原本》,从此,“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几何、星期”等新名词被创造出来并逐渐走向大众。利玛窦还根据他的航海经验,单独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这张图上,依然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心”,但已经标注了其他的大洲和大洋,这应该是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世界地理。而这张图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终于发现在他们的“中华老师”之外,世界也是如此之广啊。

名气越来越大的利玛窦终于惊动了北京的万历皇帝,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在利玛窦于中国的南方辗转了整整18年之后,万历皇帝特意下诏: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利玛窦由此成为朱元璋禁海之后,首位进入北京的基督教传教士,正式成为一名“北漂”。当然,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把基督教打扮成与儒学并不冲突的“科学”进行传教。1610年,利玛窦病逝于北京,本来按照朝廷规矩,是应该移葬澳门的,但万历皇帝也比较喜欢这个知识丰富的人,特意为利玛窦“赐葬”于北京。如今,利玛窦墓仍然保存在北京。

去世之前,利玛窦写了一部《中华传教史》,告诫后来的传教士:在中华帝国传教要遵守两个原则:尽量不要与官方正统的儒家思想相冲突,然后通过科学和文艺的方式传教。利玛窦自己总结为“驱佛补儒”“合儒超儒”,只有先让基督教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和助手,替代佛教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超儒”——实现“中华大地的基督化”。万历之后,来大明的传教士基本上都遵守了这个原则,因此他们的成就也是不小的,传教一度传进了皇宫,崇祯皇帝在吊死之前,他的皇后就曾写信给罗马教皇,请求援助。

明朝灭亡了,大清并没有吸取朱元璋禁海带来的教训,因为他们暂时还没有发现封闭自守带来的巨大危害,禁海政策被自然而然地传承下来了,而大清还要对付流亡到台湾的郑成功王朝,于是又将禁海向前推了一步——迁海。朝廷曾经三次颁布迁海令,把沿海的居民全部迁往内地,沿着海岸线建立纵深30里的无人区,严防死守“郑氏逆贼”和“夷人”上岸。在入关前,满人正是大明口中的“夷人”,明军从荷兰人手中学习过来的“红夷大炮”,被清军缴获后,因“夷”字犯了他们的忌讳,改为“红衣大炮”,现在刚刚建国,别的没学到,封闭和僵化竟然比大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仍然在遵守着“利玛窦原则”的传教士倒是和大清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1623年(天启三年),德国籍的传教士汤若望来到北京,帮助大明修订历法和为前线明军制造火炮。但清军入关时,汤若望又将他参与编纂的大明历法加以改造献给了多尔衮,多尔衮的人经过研究和验证后认为:这部历法“很科学”!命令在大清推广执行,汤若望也被任命为大清天文气象台台长(钦天监监正)。虽然我国自夏商时期就有自己的“农历”,但它与太阳年(即真正的“一年”的时间)还是有细微的差距,而汤若望修订的这部历法,是与太阳年完全相吻合的农历纪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现行农历的修订者,正是德国人汤若望!

汤若望还用自己的西医医术治好了孝庄太后侄女的病,孝庄对他很感激,认他为“义父”。1661年,顺治因天花病危,在确立皇位接班人时,孝庄特意派人征求“义父”汤若望的意见。孝庄喜爱聪明过人的皇三子,而汤若望认为未来的大清领导人必须是一个已经出过天花的皇子,而皇三子恰好已经出过天花,于是他的接班人之位就被确定了——这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后来,意图篡政的鳌拜还对汤若望进行过政治迫害,汤若望被捕下狱并判第二年凌迟处死!孝庄亲自出面救下汤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