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之乱的终极启示(第2/14页)

但是,谴责和愤怒是不能使我们真正强大的,能够使我们真正强大的是反思。

而在我看来,这种反思应该从几百年前就开始。

专制王朝带来的传统文化的顽固

好吧,下面我将梳理一下中华民族文明演变的进程。我重点要说的是跟义和团运动发生大背景有关的对外交流,就让我们从王懿荣发现的甲骨文的那个朝代——商说起吧。建立商朝的人是“殷人”,而殷人是“九夷”中的一支,在当时,“夷人”指的是生活在东部沿海的人,到了大清朝,指的就是从海外来的人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洋人一开始是被称作“夷人”的。

而殷人是一个面向海洋,十分愿意走向海洋并且航海技术十分先进的部落。史料记载,他们当时的远航能力,竟然能够达到一年以上,完全可以到达今天的北美、南美、非洲等地方。后来有历史学家提出了“殷人东渡美洲”的概念,认为印第安人(包括神秘的玛雅人)的先祖,很可能就是在商朝时期东渡到美洲的殷人。

到了秦帝国时期,秦始皇虽然在国内搞过思想封锁,但他从来没有锁过国门,更不会限制海上来往,虽然动机有点不纯(想寻找长生不老之法),但他对大洋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好奇与向往,除了派徐福出海,他还不辞劳苦地几次从咸阳来到大海边。在他远眺大海的地方,后世留下了“秦皇岛”这个名字,估计这哥儿们只是因为他那份工作不好请假,要不然他早驾起一叶扁舟冲出去了。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公元166年(延熹九年),西方的罗马帝国派使节来到了大汉。这是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东西方海上交流的开始,从此以后,地球两端的交流逐渐频繁。继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之后,“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大汉出现。在后来的工业文明席卷全球之前,中华民族也曾有一次将先进的农业文明全球化的过程,丝绸、瓷器、茶叶,包括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都是通过这两条陆海“丝绸之路”传给西方。

到了唐朝,包容、开放的宏伟气象让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达到了第一个高潮,两条“丝绸之路”更加热闹非凡。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传播,因为大唐并不拒绝任何的外来事物,而在这些“外来事物”中,有一种被大唐的人们称为“景教”的、经中亚的波斯传进来的西方宗教——基督教的一支聂斯托里派。这是它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大地。

大唐之后的两宋,在东西方的交流方面又达到了另外一个高潮,特别是南宋,它虽然连北方的国土都不保,偏安一隅,但国家却是极其开放的,在东西方经济交流方面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大唐!由于开放,南宋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自由也最发达的经济体,商税收入也首次超过了农税收入,而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就来自于沟通东西方的三大港口——广州、泉州和明州(今宁波)。经济自由也带来了言论自由,大宋帝国是中世纪最为尊重人权与最讲究言论自由的国家,皇帝不能以任何言论罪迫害读书人,文官经常在金銮殿上公开对皇帝说“不”,其实包大人能出现在大宋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而真正使东西方交流和国家的开放达到顶峰的,是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朝代——元。

作为不种地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只能以物品交换才能生存,于是这是一个天然重视商业和交换的民族,不仅是在陆上,也在海上。在元以前,南方的漕米一直就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北方的,而元朝把河运改成了海运,因为他们的水师在从海上南下征伐南宋的过程中,早就熟练掌握了从江南到北方的运输航线。后来,元朝派往中亚的商队被刺杀了,于是蒙古人发起了西征,一直打到中亚,当时中亚的很多国家都试图“闭关锁国”,但蒙古人的铁骑踏开了他们的国门——你必须和我们进行物品交换,必须“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