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东南互保”:大臣的算计(第6/11页)

因为他在山东的局势要比东南难处理一百倍。

山东才是义和拳的热点难点问题,东南区基本上没有拳民,而山东正是义和拳的起源地。如果拳民不打压下去,即使与洋人签再多的“互保”也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要引发骚乱和战争。而随着朝廷的开战,义和拳又“合法”了,也就是说袁世凯以前打击义和拳的那些政策统统失效了,原本清静下来的山东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怎么办?

而作为袁世凯本人,他是武卫军右军统领,在武卫军的前、后、中、左军都已经派上用场,唯独只剩下他的右军的情况下,慈禧明令他带兵驰援,他又有什么理由不北上?

老袁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跟东南区的总督们事到临头才被动反应不同,老袁很早就在考虑自己的出路。自从1900年2月宣布山东局势稳定,不再实行“日报制”以后,他其实一直没有放松自己的警惕,一直在盯着朝廷,因为他知道山东是义和拳的发源地,一旦时机合适,是会有反扑的,而自己仕途上的危险期并没有过去。史料记载,这一时期,袁世凯经常与他的领导荣禄保持密信联络。

到了5月份,袁世凯敏锐地注意到直隶的义和拳越来越失控,为了避免将来波及山东,袁世凯立即给荣禄写信:领导,我从小站带了近1万名新军过来,山东本省还有原来的驻军1万多名,我请求把他们都编入我的新军队中,作为右军的“先锋队”,扩大咱武卫军的队伍,如何?

老袁提出的要求总是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荣禄又同意了。就这样,袁世凯吞并了山东原有驻军,手下的军队已经达到2万人——请注意是“手下”,山东原有驻军自然也是山东巡抚袁世凯的手下,但此手下已非彼手下矣。

6月,义和拳进北京,正在北京打砸抢烧,袁世凯又“敏锐地”意识到慈禧很可能要命自己带兵进京,军队是自己“手下”的,无论是“剿匪”还是“灭洋”,老袁都不愿去折损兵力。于是,老袁又提前向荣禄大人打招呼:据我得到的情报,英、德两国对山东虎视眈眈,他们的军舰也可能开到胶州湾,进攻山东,如果太后命我带兵进京,您一定要在太后面前帮我说明这个情况啊。

这就是6月15日,慈禧命令“袁世凯迅速来京”时,还要加上一句“如胶澳地方紧要,该抚不克分身,著拣派得力将领统带来京”的缘由。三天后(6月18日),慈禧的上谕改了,不仅袁世凯不用来,他手下也不用带兵来(“惟山东海防紧要,胶澳事件亦恐不克分身,该抚著毋庸北上,并毋庸派令将弁带队来京!”)。慈禧这道上谕的发出,相信荣禄大人私底下起了关键作用。

接到这份新的上谕,袁世凯简直长出一口气,终于逃过一“劫”,不容易啊。不过,多年的官场“敏锐意识”也使他清楚“危险”并没有过去,还必须想个根本之法!

此时,盛宣怀大人正在积极运作“互保”,山东虽然不在东南区,但老袁手中有精锐重兵,老盛自然不能忘记老袁这个官场实力派。于是盛宣怀把消息也透露给了他,袁世凯大喜过望,立即与盛宣怀保持密电联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公请随时教我!”

6月25日,裕禄、聂士成在天津苦战,慈禧再次发布上谕,令袁世凯“派军星夜赴津”,增援裕禄和聂士成。

这道明确的军令,要是在平时,借袁世凯一百个胆他也是不敢违抗的,但此时袁世凯已经明确知道东南区的“互保”即将签约。李鸿章还发电报说慈禧的战争动员令是“矫诏”,有了这些定心丸,袁世凯也有底气了,他当机立断:决定山东也要“互保”,“不派一兵一卒北上”(怕影响“互保”),虽然就官场级别来说,袁世凯不像刘坤一、张之洞和李鸿章。他们是多年的总督,官场的参天大树,而袁世凯刚刚当上山东巡抚,军事实力突出而政治根基未稳,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慈禧的命令也不敢不从,但有了这三位大佬集体撑腰,还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