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租界之战:裕禄的一场政治表演(第2/9页)

难怪后来的慈禧在那份战争动员的上谕中要特意强调洋人是靠“诈谋”,看来也不能说她是无端地攻击人啊。

此时的裕禄简直出离悲愤,也突然意识到:大事不好——头上的顶戴可能不保。

很显然,洋人有把握又是发“最后通牒”,又是发“照会”。照这种情形来看,大沽口炮台危矣,十有八九是要被占据了!洋人是很“狡诈”的,但这并不是说他裕禄就没有责任。

早在6月15日之前,因为发现大沽口外的军舰有异动情况,罗荣光就派专人向裕禄报告洋人很可能会进攻大沽口炮台,而裕禄同志做了什么?他向慈禧报告了这则情报(“闻得各国除已去之兵外,尚有续去之兵”),然后他什么都没做了,没有向大沽口方面发一兵一卒帮助守卫大沽口炮台。

接下来,罗荣光在16日晚接到“最后通牒”,同样派专差飞报裕禄,按正常情况它应该是比领事区照会先到的。如果这份军报早就到了,裕禄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支援大沽口了。但按照裕禄后来报告给慈禧的说法,他是在接到照会后再接到这封军报的,也就是说,在接到照会之前,他“并不知晓”大沽口之战已经打响了,所以他也没有派援军。

由于军报的接收方是总督府,好吧,我们也只能相信裕禄说的是事实,但现在已经接到照会了,按常理,裕禄仍然需要向大沽口派援军——紫竹林租界里虽然还有2500名八国联军,但天津的兵力是他们的3倍啊,租界联军又没有出动,你不把天津的军队调去支援大沽口干什么呢?

而接下来的一幕出乎所有人意料了:在细细考虑之后,裕禄不仅没有向大沽口派出一名援军,甚至连一名了解情况的侦察兵也没有派出!似乎要将对大沽口的“不闻不问”进行到底。

应该说,裕禄这种反常的决定,跟多年来清廷中一种很普遍的军事思想是有关的,那就是——重陆防,轻海防。大臣们似乎认为,海疆总是守不住的,只有“马上”的打仗,才是真正的打仗。所以鸦片战争60年以来,大臣们头脑里还没有“走向海洋”,朝廷也还没有“走向海洋”。

在裕禄看来,总督府所在的天津就是重心,而大沽口只是一个要塞,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撤,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天津(“力顾津郡”)。

而在裕禄更深层次的考虑里,对大沽口的“不闻不问”,也恰恰才能掩盖他的失责,保住顶戴!竟然有如此不合常理的事情?不着急,我们先来继续了解天津方面的情况。

没有向大沽口派援军,此时的裕禄最紧张的就是租界联军会不会突然进犯天津,他希望将最多的兵力留在天津,就可以“威慑”租界联军不敢贸然出击。然而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租界联军并没有被天津的“重兵”给吓到,17日上午,在大沽口炮台已经被攻占的消息正式传到租界后,他们立即开始准备主动出击!

6月17日下午2时左右(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抢在清军行动之前,租界联军迅速行动,以租界联军里的英、德、意、奥兵为主,总人数100人左右(有的史料记载为90余人,有的记载为170余人),偷袭租界对岸的一所著名的军校——天津武备学堂。

联军之所以不放过这所军校,因为它不是一所普通的军校,校园里还有一座弹药库,储藏着大量的枪支弹药。几天前,为了安全起见,学校已经放假了,但仍然有90名学生勇敢地留下来保卫校园,他们并不知道危险已经临近。

偷袭小分队接近校园,终于被警戒的学生发现了,学生军迅速拿起准备好的武器,跑进教室,拉下窗帘,躲在黑暗处向外射击!联军竟然被打退。但他们随即推出重型武器——大炮。大炮朝着校园猛轰,在炮火的掩护下,联军重新发起了冲锋,这一次他们终于冲进了校园内,而英勇的学生也毫不畏惧,他们和洋人拼起了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