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党争的开始:端王集团的惊世废立阴谋(第5/9页)

也就是说,光绪纵使有千般不好,他也是个完美的道具,溥儁纵使有万般之好,却很可能不受控制——所谓“理想之君”,就是能保障慈禧的权力安全的“理想”人选,而不是“谁更能治理好这个国家”。慈禧不支持端王集团搞废立,并不是因为慈禧反对搞阴谋,而是因为这个阴谋对她没什么好处。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在1898年9月21日终止变法之时,慈禧既要说光绪有错,但不能真正说明到底犯了什么错。慈禧能够剥夺光绪皇权的途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坐实光绪有参与“围园杀后”的阴谋,违背王朝“孝”的根本。这偏偏又是慈禧不能说的,说了就要防备端王集团的人趁机起哄废掉光绪(刚毅已经露出苗头了)。慈禧只能破口大骂光绪“坏了祖宗家法”,这就是老太太说不出来的苦啊:她骂光绪,也是为了“保护”光绪,她既要夺走光绪的皇权,又要想方设法保住光绪的皇位。

天下,乃我一家之天下,一人之天下,只能任我折腾、蹂躏,而不能由你们任何人,有任何非分之想!

这就是专制王朝政客的逻辑,政治理想是不重要的,个人情感也是不重要的,荣与辱,爱和恨,全都不重要,它们都得服从手中的权力。在得知“围园杀后”的那一刹那,慈禧对光绪是恨得咬牙切齿的,可是恨又如何?慈禧知道,她离不开光绪,不仅离不开,由于光绪已经栽了一个大跟头,今后更不会有人待见他,还要更加注意保护他的皇位,也要注意保护他的生命安全。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在,就必须保障光绪安全地活着,光绪也必须安分地做傀儡皇上——因为他已经命中注定是一个道具。

在圈禁光绪的同时,慈禧向瀛台派出了几十名心腹太监,日夜监视光绪,过去很多的书常常认为这是慈禧防备光绪“再生异心”,事实上对于慈禧来说,她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防备光绪一时想不开而自杀。

对于一个曾经巴不得他快死的人,冷静下来之后却要体贴入微地派人照看他“不死”——这是多么亦真亦幻的生活啊。

好吧,现在我们知道了,恰恰是从慈禧“临朝训政”的权力安全角度出发,她就不可能废掉跟她捆绑在同一战车上的光绪,慈禧其实并不是天然地和光绪过不去,她其实也曾经指望过光绪能够在她的权威下“变法”成功,实现大清富强和她继续掌权两方面的皆大欢喜。然而她却失望地发现没等到大清富强,自己的大权却差点丢掉了。于是乎老人家转而去联合光绪在变法中得罪了的现有官僚集团(特别是端王集团这些满族亲贵),终止了变法,端王集团就是慈禧实现临朝训政的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不过,不是成为了盟友对于双方来说就是安全的。

对于一个专制帝王来说,他在某一段掌权阶段最倚重的人、最亲密的人,也就是他最戒备的人,也是在事实上对他威胁最大的人。我们大家知道一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其实不如说是专制王朝中伴“权”如伴虎,谁离至高无上的皇权最近,谁就最危险。

皇帝他自己就是时时处于最危险状态的人(历来皇帝没有几个正常的,这工作压力太大),然后是他的心腹和亲密战友。没办法,大家都离至高无上的皇权很近,得到和失去又没有公正公开、透明规范的流程(制度)来限定。皇帝的宝座虽然只有一个,但皇权却可以由很多能够接近它的人来篡夺,比如太监啊、外戚啊、大臣啊,甚至还有嫔妃等,所谓“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站在皇帝的立场,就是友邦离他很远,不像家奴,你给了他一口吃的他反过来咬你。

于是乎,从慈禧临朝训政开始,端王集团既是慈禧的政治盟友,又是政治对手。“反对当朝皇帝”就是他们的“政治共识”,但由于这个“共识”,分歧也就出来了,慈禧的反对是要保持光绪的皇帝名号而由她老人家“临朝训政”,而端王这一彪人马的反对则是要废掉这个皇帝,在满族亲贵中挑选一个他们自己的人(溥儁)上台。虽然他们会共同防备光绪借助什么力量(特别是洋人的力量)来反攻倒算,但废立就是慈禧和端王集团的根本分歧,慈禧其实很清楚:戊戌变法之时,端王集团的高官一次次在她面前不是造谣就是哭诉,说光绪的坏话,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逼光绪下台。而逼光绪下台最后一定会逼她下台,向光绪施压其实就是在向她施压,夺光绪之权最后一定会夺她之权!什么忠心耿耿,什么效忠到底,这些鬼话能相信吗?要是相信这些鬼话她也就混不到现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