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第2/3页)

在“避战保船”的策略下,北洋舰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原本属于它的机会。

从实际情况上看,在北洋舰队组建过程中,李鸿章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辞劳苦,也不知和一班保守派大臣吵了多少次架,挨了多少个言官的骂才建成(主要是花钱太多),所以他对这支舰队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希望舰队受到损伤。

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不是真正的原因。

一支舰队成立,最主要的任务自然是保疆卫国,如果担心舰队损伤而避战,这就像我们买了一辆车,为了担心出现交通事故,就在车库里摆着,用作展览。

真正的原因是:李鸿章需要保住这支舰队。

朝廷一直存在复杂而残酷的权力斗争,越接近权力核心,斗争越激烈,对于李鸿章来说,北洋舰队和淮军就是他的权力基础,也是权力安全最保险的保障,当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有了一份让对手闭嘴的保证。

但李鸿章不知道的是,当他把北洋舰队和淮军当作自己在清国官场上的政治资本时,其他封疆大吏也是这么想的。

而清国中央政府已经没有太多的威信和实力来调动这些军队,朝廷一直放任内部利益集团的滋生、壮大、互相争夺,却不知一旦内忧外患,利益集团也将反过来给政权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害。

因为他们考虑的,不再是“朝廷”,而是自己。

李鸿章不仅得不到其他官场同僚的帮助,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很多老百姓不关心这场战争,一些百姓在为这场战争欢呼。在他们看来,清日交战,这是日本人在打满族人,跟他们无关——国不知有民,民也将不知有国!

这是朝廷在为多年腐败、丧失民心吞下苦果。

于是,恶性循环出现了。李鸿章要保护他的权力基础,却得不到其他派系军队的支持,因得不到支持,就更得注意保护权力基础。清国虽然有四支舰队,陆军近百万,却始终只能由北洋舰队和淮军出战。日本战时大本营最担心的是清国四支舰队组成联合舰队,清国举全国陆军出战,但这种情况似乎永远不会出现了。

李鸿章说:“吾以一人而敌一国耳!”

攻势防御!

而伊东佑亨的策略恰恰相反,它是——攻势防御。

所谓攻势防御,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声东击西,以攻为守。在日本向仁川运兵的过程中,伊东佑亨派出联合舰队主力战舰严密封锁仁川海域,而其他的军舰,去袭扰清国本土!

日舰先开到威海,朝威海港口打了几炮。威海打炮的消息传到天津,李鸿章慌了,向朝廷报告,丢了威海,朝廷要怪罪他;朝廷也慌了,丢了威海,京师震动,王公大臣们不安,太后皇上也不安。于是李鸿章急令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回护威海。

丁汝昌风尘仆仆地赶到威海,却发现日本军舰已经走了,他们去了大沽,又在大沽打了两炮。朝廷更慌了,算算距离,大沽离北京更近,拱卫京师的海上门户,更不容有失。于是,丁汝昌擦擦头上的汗水,又率舰队往大沽口开去。等好不容易到了大沽,旅顺口又传来了日本军舰的打炮声……

就这样,郁闷的丁汝昌率领整支舰队满大海飞奔,总是“在路上”。李鸿章和朝廷终于受不了了,指示丁汝昌:以后你就不必远出(不得出海浪战),就在渤海近海岸待着,随时保卫京师!

这就是伊东佑亨的策略。这一招我们似乎很熟悉,在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后,伊东佑亨手上从来没有放下过一本《孙子兵法》,而且他命令每一位海军士兵都要认真学习《孙子兵法》,做到人手一本。

而就在丁汝昌在海上飞奔的同时,日本陆军的运兵计划实现了。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三万名日军(战时大本营按照三倍于平壤清军出兵)在朝鲜登陆,跟他们一起登陆的,还有武器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