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第4/5页)

四月的时候,李鸿章上奏皇上请求让刘铭传统领全部前方的抗敌将士,朝廷同意之后催促他赶紧行动,李鸿章命令淮军和直隶民团、山东的民兵一起,沿着黄河和运河,修筑长墙沟壕来逼迫敌人。李鸿章选派各部队轮流攻击敌人,倒替休息,那些追击了敌人很久、又累又乏、必须休整的部队就在运河的东岸选择有利地形扎营,驻扎在那里,等到捻军接近的时候,立刻起来迎战,反击他们,改剿为防。李鸿章又派张曜、宋庆分别驻扎在夏津、高唐一带,程文炳驻扎在陵县、吴桥一带,为运输和防守做掩护。左宗棠也派刘松山、郭宝昌等部队,在从连镇北边到沧州一带的河流的东岸分别驻扎,和杨鼎勋等部队在战斗中互相接应御敌,这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就开始进攻围剿捻军。

五月的时候,一股捻军向西北逃窜,各部队分别阻击他们,多次获得胜利。李鸿章于是趁着黄河水上涨泛滥的时候,缩小了包围圈,把运河当作外面的包围圈,而把恩县、夏津、高唐的马颊河,截长补短,作为内部的包围圈,把窃贼逼迫到西南方向,一层一层设置圈套。五月到六月中旬的时候,各部队依次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的气势迅速衰落,投降的和散落的渐渐多了起来。六月十九日到二十二日,政府军队乘胜追击,每次战斗都获得了胜利。二十三日,张总愚渡河向西南方向逃亡流窜。二十四日,从平原逃向高唐。二十五日,潘鼎新追了他们一百二十里,冒着大雨到达了高唐县。这时候捻军已经逃向博平、清平一带,想要偷袭运河,但是政府官军早就在马颊河西北岸修筑了长墙几百里,足以困住捻军了,等到捻军发觉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埋伏的地方,可以逃跑的地方越来越狭窄,马上就要陷入绝境。那时候各部队已经追了很久,疲劳乏累,于是李鸿章就派刘铭传率领生力骑兵前来参战,官军的士气顿时大振。二十八日,他们把敌人围困在黄河、运河之间的狭小地区,刘铭传调集骑兵、步兵进行攻击,追出去几里地。捻军恰好遇到东边来的郭松林的部队拦住他们的去路,又恰好赶上河道分叉,水流湍急,河里有泥,很容易陷进去。刘铭传、郭松林两军的马队有五六千人,交叉合作,一起对敌人进行攻击,擒获和斩杀的敌军数都数不过来。张总愚仅仅带着手下的十个人向北方逃跑,很快便投河自尽。西捻军被肃清了,中原恢复了和平。当年八月,李鸿章进京觐见皇上。

李鸿章用兵的方法是先制定谋略,然后再行动,预测敌人的行动非常准确,所以在军中总共十五年的时间,从来没有受过什么大挫折。虽然这看上去是上天眷顾,运气好,但这也是和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他围剿太平军的时候,用区区三个城市的立足之地,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扫荡平定了整个苏南地区;他围剿捻军的时候,对方是朝廷十几年都没有办法剿灭的剽悍强劲的对手,那么多将帅都没有办法消灭他们,对他们无计可施,他也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他们全都歼灭了,好像是老天已经设定好了一样。他对待下面的将士,都是以朋友道义和他们交往,和他们相亲相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他的部下都非常乐意为他卖命,李鸿章是真正的将领,是适合做将领的人才!不过,李鸿章从事军事的生涯,实际上是和曾国藩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同步的,他们不只是推荐人和从事者之间的关系。在他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是由曾国藩统筹全局的,肃清长江上游的太平军,曾国藩的军队围剿南京,牵制阻挠敌人的兵力,所以能够让李秀成一直疲于奔命,让李鸿章有了可乘之机。他平定捻军,一方面继承学习曾国藩所制定的军事方略,而之所以士兵们能有粮食填饱肚子,都是因为有一位十分优秀的两江总督在他身后支援,让他没有后顾之忧。除此之外,李鸿章曾经跟随曾国藩的军队好多年,深受军队里道义的熏陶,练习用兵之道,他这一生的做人态度,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治理军队、领导将领、在军营里开诚布公、提振士气的方法谋略,没有一个不是从曾国藩那里学习来的。所以先有曾国藩的教育,然后才有李鸿章的造诣,李鸿章对待曾国藩像侍奉父母一样尊敬,像对神明一样敬佩,不也是应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