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鸿章从政以前及当时中国之形势(第2/3页)

李鸿章一开始是靠着地方向国子监贡入学生才得以进入京城的,因为自身的文学素养被曾国藩看中,所以李鸿章就拜了曾国藩为老师,二人朝夕相处,曾国藩讲授,李鸿章学习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还有治理国事的学问,他一生都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学习。等到李鸿章进入了翰林院,还不到三年,就赶上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洪秀全身为一介匹夫揭竿而起,开始在广西起义,仅仅用了两年多,就攻打和占领了全国的一半,中国东南的一些有名的城市,一个接着一个地沦陷,这个国家的统治眼看着就要土崩瓦解了,君主的统治岌岌可危,惶惶不可终日。当时李鸿章刚好在他的安徽老家,辅助安徽巡抚福济和工部侍郎吕贤基处理军事问题。那时候庐州已经沦陷了,敌人分布占据附近城市,敌人这种分布可以非常容易地互相援助配合,夹击他们。福济想要直接收复庐州,却没有成功,李鸿章就提出建议说,先攻占下含山、巢县来,这样就可以断了敌人的支援,福济听完后,立即派遣兵将,于是顺利地攻占了这两个县城。经过这件事后,李鸿章通晓用兵之道的名声开始叫响,被别人知道,当时是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的十二月。

当洪秀全攻陷武昌的时候,此时正担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还在家乡守孝,接到朝中圣旨负责军队团练,曾国藩慷慨激昂,以团练精兵、解救国难作为自己的任务,所以就有了湘军的诞生。湘军这支军队,算是淮军的母体。那时候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的官兵,都非常懒散,举止散漫,士气低迷,胆小怯懦,且人员冗杂,没有什么可用的人才;那些旗营的将领大多都昏庸顽劣,而且完全没有能力,不明事理,不能尽自己的职责。曾国藩深刻观察大局,经过详细调查,深知如果组织内不进行大清扫,另外换一套人马,那么施行什么政策也不会奏效,所以决定招揽人才。其统筹全局,意志坚韧,努力刻苦,百折不挠。反攻太平天国,恢复国家安定的转机,实际是从这里开始的。

洪秀全既然已经占据了南京,于是骄奢的心情日益生出,随后开始出现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的局面,腐败到了极点。假如当时官军有得力的人才,通过军队硬实力攻打他们,那么成功平定太平天国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无奈官府的军队骄奢淫逸,以及腐败程度,比敌人更胜一筹。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向荣在南京大营遭到一次失败;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和春、张国梁在南京大营再次被击溃,紧接着江浙沦陷,敌人的气焰比咸丰初年的时候更加嚣张。再加上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丁未年以来,和英国军队开战,张国梁、和春在战场上死亡的那个时刻,就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那天。天灾人祸交叉着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对清军步步紧逼,到了这个时候传了十代的大清宗庙已经命悬一线了,局势十分危急。

曾国藩虽然治理军队长达十年之久,然而他所平定的仅仅是长江上游一带,这固然和曾国藩老谋深算,做事情非常慎重,不追求急功近利,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不断进取有关;也和朝廷方面不委任专人,做事情无实权,以致曾国藩不能全部施行自己的志向有关。所以当湘军转战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份的时候,途中因为地方掌权的大官们阻挠他们办事而贻误战机的情况,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所以军队在那里待了很久都没有什么成就。等到南京大营打仗又失败的时候,朝廷终于知道了除了湘军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四月,朝廷先是派曾国藩担任名义上的两江总督,很快又授予他实权,并且命他为钦差大臣,监督办理江南的军务。从这时开始,曾国藩才终于将兵权、财权归到了一起行使,得以与左宗棠、李鸿章诸位贤才一起合作来设法处理苏州、安徽、浙江一带的问题,大的局势才开始有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