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下一站太子(第5/7页)

由此可见,他能够稳稳当当地走到今天,并且有获赐皇姓的荣耀,绝非官场上的庸碌之辈。就连李旦改武姓,里面也有岑长倩的一份功劳。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保住李旦的储君之位。

对于岑长倩来说,他可以接受武则天为皇帝,甚至也可以接受李唐换武周,但是他绝不愿接受武承嗣为太子。他的这种态度,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大部分李唐旧臣的心声,当然也引起了武承嗣的不良反应。

当张嘉福、王庆之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时,就曾经逼着岑长倩在表上署名,结果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按说岑长倩这种八面玲珑的人应该会见风使舵支持武家子弟上位,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岑长倩反对的理由是,皇嗣李旦现在居于东宫,是陛下的亲生皇子,一向谦恭孝谨,并无任何过错,没有任何废黜的理由。此言一出,朝臣为之侧目。

岑长倩继续言道:“何况重立皇储事关帝国之根本,岂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可以随便议论的?动辄结党请愿,非国之福。请皇上彻查此事,狠狠制裁那些背后使诈的上书者,以儆效尤!”

岑长倩的态度是,既反对重立皇储,又要求惩治幕后的主使人,将矛头直接指向武承嗣等人。岑长倩如此不识时务,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是如此。武则天又另外召见了宰相之一的地官尚书(户部)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格辅元,他也持相同意见。

格辅元也是面有忧患之色,严肃地劝阻道:“既然已有太子,无缘无故废除,另立其他太子,这等于平地起风浪,这种危险的行为,怎么可以任它发展下去呢?恳请陛下彻查幕后主使,解散请愿团,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与岑长倩、格辅元持同一立场的还有司礼卿欧阳通,他是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之子。他们被武承嗣等人视为眼中钉。

武则天见自己信任的宰相都坚决反对,看来这件事暂时没办法再进行下去。武则天刚刚登基,不想因为重立皇嗣搞得大失人心。她一直在用心听朝臣们所发的牢骚,并没有做出任何回答。自从创立大周以来,“皇嗣”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武则天。

虽然武则天在身心方面的状况接近于一个精神饱满的中年人,但毕竟是年近古稀的老妇人。对于继承者的问题,拖得时间越久,越会让她焦虑难安。

格辅元经常会在武则天面前列举出无端废除太子李旦对政局的种种不利,那一刻,他能够清晰地解读出武则天脸上渐渐浮现的难堪之色。面对岑长倩、格辅元的咄咄逼人,武则天有时候会在他们据理力争时突然有意识地打断他们的滔滔之言。

武则天说:“难道我说过要摘取亲生儿子的太子之冠吗?你们说的这些陈词滥调不听也罢,听了反而使我更加心烦不已。你们都给我退下吧,皇嗣之事我还需要时间好好斟酌,自然也会有妥帖的定夺。”

岑长倩、格辅元二臣对武则天莫名的火气深感惶恐和郁闷。岑长倩对格辅元说:“皇上对我们发什么脾气?难道她心里真的想要废掉自己的亲生儿子,改立侄儿?”

格辅元也只能无奈地摇头,说:“天晓得,大概她自己也踌躇两难吧。”

两位老臣在武则天面前的言论很快就传到了武承嗣的耳中,武承嗣内心拴着的狮子张开了血盆大口。多年的积怨也开始发酵,如今已到了非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地步。时不我待,武承嗣已经开始授意来俊臣在岑长倩、格辅元和欧阳通等老臣的身后磨刀霍霍了。

3

赐李旦武姓只是权宜之计,武则天又怎会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按照眼前的布局,作为皇嗣的李旦将在她百年之后继位。李旦如果继位,那么自己苦心经营的武周新朝的局面将会被再度打破,这是武则天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