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下一站太子(第2/7页)

当然在这次事件中,也有被周兴趁乱诬告致死的官员。地官尚书、检校纳言魏玄同和右武卫大将军黑齿常之就是两个冤魂。

高宗皇帝在位时,周兴任河阳县令被召见,准备对其加以提拔,但是有人上奏说他不属于清流官,这才作罢。当时在殿外等候消息的周兴并不知情,他一直站在外面等候任命。或许是因为级别太低,没人注意到他,所以也就没人搭理他,告诉他事情的真相。

正在周兴茫然无措的时候,时任同平章事的魏玄同走过来对他说:“周县令不要等了,你现在可以回去了。”言下之意,升迁无望。就因为这句话,周兴以为是魏玄同阻挡了自己的升迁之路,因此一直怀恨于心。

在周兴看来,魏玄同打压自己是因为他骨子里瞧不起自己。周兴是尚书省都事出身,属于流外官,也就是衙门里无品无级的具体办事人员。魏玄同一直反对朝廷重用流外官,早在高宗执政时期,魏玄同就曾在自己所奏的封事中,向高宗皇帝建议道:“今欲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流清以源洁,影端由表正。不详举主之行能,而责举人之庸滥,不可得已。”这句话暗含的意思就是要求高宗重用士族,因而,出身非士族的周兴,又怎能得到那些士族官员的推荐呢?

其实真正阻碍周兴发展的,并不是魏玄同,而是当时的用人体制。

如果当时的政策是重用庶族,那么即使有魏玄同等人的阻拦,也无济于事。问题是当时的政策以讨好士族为基本原则。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思想保守的朝廷要员,又怎能不对庶族的周兴另眼相看、阻碍其发展呢?

等到武则天上位,尤其是在恐怖政策实施之后,周兴才逐渐受到重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武氏政策这时候已经发生转变,庶族非清流官员逐渐受到重用,周兴在仕途上前进的障碍也就自然消除了。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告密之门洞开,如果没有武则天特殊时期非常规的用人政策,周兴只能以一名区区县令,终其一生。

魏玄同有一个最为要好的朋友,此人就是裴炎。

一次,周兴上奏武则天,诬陷魏玄同,说他曾经在人前说过大逆之言“太后老了,不如事奉皇帝耐久”。意思是做武则天的官做不了几天,不如做皇嗣李旦的官来得长久。

当时武则天已年近古稀,此话正中其心病,也彻底激怒了她。

武则天一怒之下,将魏玄同赐死于家中。魏玄同死前,监刑御史房济对他说:“您老为何不告密,这样就有机会得到太后的召见,也可以为自己争取最后的申辩机会。”

魏玄同感叹道:“被人杀死和被鬼杀死,并没有什么不同。既然如此,我又怎能当告密的小人呢?”说完,慨然自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杀的已杀,不该杀的也杀了,剩下的也被排挤出权力的核心,酷吏们围剿的对象也越来越少,也就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发生,无论如何,他们也要尽量找到猎物,哪怕无中生有。

同时,他们已经养成嗜血的习惯,如果长时间看不见鲜血淋漓的场面,他们便觉得哪里不痛快似的,变得困顿萎然。

剪除李唐宗室是武则天的主动出击,酷吏们不过是按照她的心意去办而已。

如今杀戮大臣很大程度上不是武则天的本意,而是武氏宗亲意欲夺嫡和酷吏们带着自身目的和要求插手进来的结果。这两方面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武承嗣和来俊臣,他们成为武则天伸展出去,却无法完全控制的权力触角。触角所到之处,血溅五步。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正值夺权路上的重要关口。这时候,她需要帮手。

此时诸武粉墨登场并得以重用。在武则天看来,就算整个世界都与她为敌,不认为武周政权为天命所在,武家子弟也不会那么认为。在他们看来,武周是武家的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