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权力于世人来说,是催情剂和不老药(第3/5页)

武则天的头脑风暴充满了改天换地的奇思异想,她在改过历法之后,又将这种创新思想延伸到了文字领域,又接着改了十几个文字,其中包括天、地、日、月、星、君、臣、人、照等字。武则天最喜欢的新字莫过于照,这是她的名字,照如今被改写为瞾,无疑是化平庸为神奇的一笔,它给人以某种日月相映于天空的圣洁联想。这个新创的瞾字为皇太后一人独用,后来成为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禁用之字。

奉命起草了十七个新字的凤阁侍郎宗秦客是武则天的姑表兄弟。细心的朝臣们发现光宅年以来皇太后的亲族像雨后春笋般地从朝廷各个角落破土而出,武承嗣已高踞尚书左仆射之职;武攸宁继任纳言官位;就连性格粗鄙、脾气暴躁的武三思也被武则天提任为执掌兵权大任的兵部尚书。至于内亲以外的男宠薛怀义,这年腊月官拜右卫大将军,受封为鄂国公,进出洛阳宫时再也不需要袈裟披身了。

武门一族飞黄腾达,李姓皇族却多已没入幽冥之中。

改字的诏令发布半月后,要求取代旧字并向全国推行,据说由侄儿宗秦客起草,武则天审定。第一批改了十二个字,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更改了一些,有十七个字,称为“武周十七文”,也有二十一字之说。都是“天”“地”“人”“日”“月”“星”等使用频率较高的文字,这些字也是和万物生灵息息相关的字。

武则天改字何尝不是一场愚民行为,政治需要。新字的推行,首先从朝廷开始,然后派快马传递到全国各地,诏令天下。无论是制敕公文、奏书、报告以及其他文字的东西,从落款到行文,都要毫无错误地使用新字,不允许有一丁点儿差错。

武周十七文后来逐渐废弃,唯一保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字,这个字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并还会一直使用下去,因为书写中国历史便无法避开这个字,这个人。那便是武则天为自己取的名——曌。 

日月凌空谓之“曌”,这个字也成为她名字的专用字。在宣布改名为“武曌”的同时,武则天下令将“诏书”的“诏”改为“制”,因为“诏”、“曌”同音,需要避讳。其实“制”与高宗李治的“治”也是同音,但李治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正月一日,武则天再次穿戴上了象征天子之尊的衮冕,在万象神宫举行祭奠大礼。

随后,武则天在侍女们的簇拥之下登上洛阳宫正门的殿楼,接见文武百官。

这是一个雪后放晴的清晨,洛阳城中的树木、街巷和房舍上依然是一派银装素裹。在庄严肃穆的鼓乐声中,盛装的朝臣官员早已在宫外的广场上一字排开,肃然而立。

武则天缓步登上宫殿的台阶,仰首望向远处重重叠叠的宫墙门楼和苍凉如烟的树木。她有些恍惚,一度忘了自己置身于何处,不知今夕何夕。

这一刻,她仿佛正在遥远的巴蜀利州,跟着母亲杨氏前往道观访仙求神;又好像一个人艰难地行进在前往长安的路上,湿漉漉的空气中有着无尽的乡愁;恍惚中,她又感到自己正在感业寺中的水井边梳洗,沉闷的木鱼声送来禅院里桂花的清香……

现在的她再也不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异族女子置身于李唐王室,而是名正言顺的武氏。她顺势又推出了《改元载初赦文》,文中写道:“天平地成,淳风启千年之运;乐和礼备,宝祚隆三圣之基。”也就是说,武则天在高度赞扬和肯定高祖、太宗、高宗的圣德时,不忘隆重地推荐自己。

从垂拱五年(公元689年)元旦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正月,武则天并没有急于登上那一步之遥的权力巅峰,她似乎再次陷入了令人茫然不解的等待之中,就像一个饿了三天三夜的人在故意推迟一场盛筵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