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告密之风,封住了天下之口(第3/9页)

原本武则天对儒学并没有多大意见,怎么说儒学也算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读书人爱读圣人言,她也没有意见,只要不对她的宏图伟业构成障碍就不是问题。武则天曾一度求助于儒学寻找她可以在权力世界更进一步的理由,由她亲自主持的贡士殿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武则天必须自己或者是通过她的极亲信之人去创造机会和制造形势。

2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在神都洛阳城南门亲自举行殿试,选拔人才。 

唐朝建国以来,亲自面试选拔人才的皇帝,绝不仅仅只有武则天一个。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就亲自面试举人九百人,最后钦点郭侍举等五人为甲等,令待诏弘文馆。

当时面试的形式与殿试差不多,但没有坚持下去,形成制度。在武则天日后的帝王生涯中,也举行过科举考试,但都是由考官主持。武则天亲试只有这一次,所以尤显重要。为了这次殿试,武则天做足功课,提前一年下诏。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做好人才推介,人数不限。

考试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考生云集神都洛城殿,分八科参考,每科按照惯例策问二至三道。

武则天希望能够从中选出一些将来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她所理解的人才,首先是知识结构要满足朝廷需要。经过考场的严酷筛选后,这些进入官僚体系的读书人,要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正因为如此,要着重考察忠诚度。武则天不希望自己选拔出来的人才将来成为政治对手。

武则天亲自临考,所问的问题都是一些她所关心和思考的国际国内形势。诏令一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考生涌入洛阳城,科目又多,考试一连持续了半个多月,盛况空前。

武则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告密工作,利用酷吏压制政敌;另一手抓官员选拔工作,发现人才,利用人才。最让武则天头疼的,就是为女主天下寻求理论依据,也就是寻求儒家义理上的支持。毕竟以太后的身份称帝,并无先例可循。

她翻遍儒家典籍,里面尽是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一个字都没有留给女人。武则天对此很是失望,她觉得自己为一个王朝披肝沥胆大半辈子,可是到最后,她所扮演的始终还是一个配角,不过是戏份足够多而已。

或许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史学大儒们给武则天定性为“太后重学士而轻儒士”。其实武则天又何尝不想重视儒学?可那些习惯拿圣贤之言说教的读书人,始终不愿意给她一个上位的理由。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有官员家属拜伏于宫门下要求上书武则天。奏章是为一个叫李君羡的人鸣冤,这是贞观年间铁板钉钉的陈年旧案,本来是不值得拿出来炒作的。之所以再度翻案,是因为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

贞观年间,当时有太白经天现象发生,预示有女主武王将取代李唐。唐太宗李世民很快就将上天的预警锁定左武卫将军李君羡的身上。因为李君羡有一个乳名——五娘。李世民先是将“五娘”贬为华州刺史,后又轻信小人之言将他处死。

很多年过去了,李君羡的后人一直活在“五娘”的阴影下。他们跑到这里来,就为告诉武则天一句话:李君羡当初是冤死的,他是做了您的替罪羔羊。您才是真正的武王,而他只是“五娘”。

 “五娘”不白死,武则天大张旗鼓地为李君羡追复官爵,以礼改葬。这些都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武王当国,君权神授。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皇帝不是出身于肉眼凡胎之人,而是上天派发的。

俗话说,天命不可违。武则天在等待天命降临的那一刻,让天下人倾心归附的天命。在告密如风、酷吏横行的年月里,明哲保身、缩肉畏死的臣民越来越多,批评与反对者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