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暗流涌动的大唐,令人不寒而栗(第2/6页)

刘仁轨和李敬玄到底因为什么结下梁子,历史资料上没有翔实的交代,但推测无外乎两种可能。

一是两人同是宰相,同是文人,文人相轻。刘仁轨虽然骑着高头大马,带兵打过仗,但毕竟还是文人一个。文人就要有文人的脾性——谁也瞧不上谁。

二是两人阵线不同,观点立场不同。当年刘仁轨被李义府整得半死不活,算是反武派,而李敬玄是许敬宗一手提拔起来的,算是半个拥武派。

二人彼此不买账,没事就在朝堂之上互掐,娱人娱己,何乐而不为?

李敬玄听说刘仁轨推荐他去接任洮河道大总管,当时就跳了起来,“刘仁轨,你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李敬玄赶紧跑到高宗面前,哭丧着脸:“皇上,我哪里打过什么仗啊?你别听刘仁轨的。”

高宗皇帝见李敬玄推辞,心里也不大痛快,就揶揄他:“刘仁轨如果点兵点将点到我这个皇帝头上,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你怎么能退却呢?” 

李敬玄见高宗这么说,赶紧解释:“不是我退却,是我去了,根本不顶事,怕误了军国大事。”

“李爱卿,你就不要再谦虚了,我看好你!”高宗执意让他去。

连皇帝都看好自己,李敬玄若再坚持不肯去,那就太不识好歹了。由此可见,高宗在性格上面还是有其刚霸的一面。他认定宰相李敬玄不光是个合格的行政干部,也是个上战场带兵的奇才良将。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九月,李敬玄就这样在刘仁轨的一番捣鼓之下被高宗皇帝派往前线。李敬玄带着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一班将领,率兵18万,直奔西域。

不是李敬玄谦虚,这个朝廷的组工干部,真不是打仗的料。可与他搭档的刘审礼却是个有勇无谋的猛将,猛将打仗就一个特点——扎猛子。部队开进吐蕃境内,李敬玄带着主力部队在后面不徐不疾,稳字当头。

他把打仗当成组织上考察干部了,制订方案,摸清底细,认真测评、专项调查。可刘审礼是个急性子,率先头部队,一路急行军。结果好端端的一支部队自发地断成了两截,刘审礼一截、李敬玄一截。

早打完,早了事。刘审礼不管不顾,一猛子就扎进了吐蕃的埋伏圈。

这个圈到底是谁画的呢?论钦陵,吐蕃宰相,此人大有来头,曾经在大非川将大唐第一猛将薛仁贵打得毫无脾气。刘审礼再猛能猛得过薛仁贵,既然来了,那就不要走了。

吐蕃宰相论钦陵率十多万兵,列阵恭候多时。论钦陵看准战机,把刘审礼一支团团围住。

李敬玄你在哪里?刘审礼左冲右突,可李敬玄迟迟没有出现,这时候率大部队还在后面远远地观察、细细地琢磨。可吐蕃兵管不了这么多,上来就是疾风暴雨般的进攻。

吐蕃兵像浪潮一样一层又一层卷过来,刘审礼虽然是个弄潮的好手,勇不可挡。可最后还是身中数箭,一头从马上栽了下来,当了俘虏。

吐蕃的统帅论钦陵的确是个战场上的妖孽分子,嗜血头狼。这边干掉唐军先头部队,那边掉转马头,直接就冲向了李敬玄。

李敬玄还在后面按程序办事,谁知道吐蕃根本不吃这一套。听说刘审礼做了人家的俘虏,李敬玄又气又恼。吐蕃兵风一般地卷袭而来。

李敬玄慌了,领着军队一口气逃到了承风岭。在逃命面前,人人都能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吐蕃兵一看唐军在高原之上也敢和自己飚速度,那就发力追,直追到对方缺氧。

高原地带,本来就没有方向坐标和地理参照物,跑到哪儿算哪儿。可跑来跑去,李敬玄感觉自己还是在吐蕃的大口袋里挣扎。眼看李敬玄真的就要悬了,难道李敬玄真的要战死在这荒原僻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