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深不可测的君心(第2/3页)

武媚娘是个不甘于轻易认输的人,她曾经在太宗皇帝面前做过种种努力。可她始终揣摩不透君王的心思。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年底,李世民征辽归来,行至定州的时候,犯了痈病。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太子李治为父皇疮口吸出脓血,并手扶父皇所乘的辇车走了好几天,尽显太子应有的仁孝之道。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三月,太宗皇帝回到京师。他想尽快恢复健康,将太子李治召至身边专门服侍自己,以便循循教导。太子居住的别院,紧挨着皇帝的寝宫,太子平日就在这里生活,每十天半个月返回东宫一次。

李世民的病并没有很快痊愈,一直处于调养状态,政务也暂由太子李治代理。当然,实际上的大权都掌握在长孙无忌手中。李治只要根据他的指示,签名后把父皇的玉玺盖上,再把大致的情形报告一下就可以了。

朝政完毕之后,太子李治会立刻回到父皇身边,亲自侍候汤药饮食,片刻不曾离开。

2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仲春,太宗皇帝李世民在终南山的翠微宫里染病卧床。两个月之后,病情急转直下,到了夏初,已近弥留之际。

给予太宗皇帝生命最后一击的是一个印度僧人,这个胡僧自称有长生不老术。他为太宗合成了一种新药,结果让太宗的病情加剧。太宗原来感到燥热,服药之后又突然腹泻。胡僧炼制的新药,可能是大寒之药。以巨寒之药注入到高热的病人体内,便产生了不可挽救的局面。虽然在太宗皇帝的病榻周围结集有高明的医生,但一个个都束手无策。

五月二十四日,太宗皇帝病危,召长孙无忌入宫,打算安排后事,由于君臣二人情绪过分激动,长孙无忌泪流不止,病重的李世民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两天后,长孙无忌偕同褚遂良再次入宫。这一次,太宗皇帝做了临终交代。当时在场的有四个人,长孙无忌、褚遂良、太子李治和太子妃王氏。永徽年的政治斗争和变化,与在场四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太宗对两个大臣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又对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他又指着长孙无忌嘱咐褚遂良:“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非复人臣。”

在场的四个人,是太宗李世民最为看重之人,是贞观事业的接班人。随后而来的永徽年,执政的虽然是唐高宗李治,但不可否认的是,永徽政治是贞观政治的延续,李世民才是永徽政治格局的精心设计者和总设计师。

李世民认为,在场之人要不忘“永保宗社”的历史使命,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即将即位的新君李治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个顾命大臣之间的关系。两个顾命大臣必须尽忠尽职地辅佐新君,不可生异心。同时作为新君的李治与顾命大臣的关系,是被监护与监护的特殊君臣关系,李治必须绝对信任他们。

二是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之间的关系。太宗害怕两人出现矛盾,尤其担心褚遂良指使他人倾覆长孙无忌,所以在临终之际也不忘用严苛之语警告褚遂良,不能干任何伤害无忌之事。

三是新君李治与其妃王氏之间的关系。太宗皇帝把他们交给褚遂良,意在防止李治与王氏之间可能产生矛盾。

太宗的临终遗言,还是被后来的现实无情地予以了否定。不出十年,其中三人均死于非命。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午后,太宗皇帝在含风殿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