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曾剃头来了(第7/10页)

岳州防守战胜利后,曾国藩感觉麦子熟了,到了收割的季节。农民收割的是庄稼,曾国藩收割的是人头。

曾国藩对形势的估计仍然过于乐观,现在还不是攻取天京的时候。韦俊失败后,调集湖北的兵力到湖南增援,准备再次进攻岳州。太平军在象骨港这里全歼湘军水师一个营,给了曾国藩一个沉重的打击。

象骨港一战也激起了曾天养的斗志,他带兵偷袭塔齐布。塔齐布也是一员勇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看到塔齐布在战场上驰骋纵横,曾天养忽有种英雄相惜的感觉,他决定上战场跟他单挑,来个现代版的云长斩颜良。

曾天养提起长矛,奋力向塔齐布奔去。无论是湘军和太平军都被这种气氛所震慑,大家都是草根,从小听惯了说书,今日看到双方主将想要单挑,个个欢声雷动,在下面呐喊加油,一时忘记了这是战场,不是演戏。

说时迟那时快,曾天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过来,一矛刺中了塔齐布的坐骑。因为速度太快,刺中之后,曾天养在惯性的作用下摔下马来。太平军还指望双方主将能下马单挑,倒是湘军机警,大家纷纷冲过去,割下了曾天养的脑袋。我们不要责怪湘军,曾国藩就是用高薪诱惑湘军卖命,有了曾天养的人头,这辈子都不愁吃穿了。

曾天养一死,太平军马上大乱,大家纷纷溃逃。

曾天养的牺牲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征兆,对西征军的士气打击非常大。当然,也不能把后来西征军的失败全部归到曾天养的头上,西征军先后投入到湖南的兵力多达四五万人,原本是想拿下湖南,却被曾国藩逐个击破。从战略上来说,杨秀清还没有足够重视湘军,最终让曾国藩集中优势兵力将西征军一步步耗掉。

战略的失败加上战事的失利让西征军最终失去了武汉,偷鸡不成蚀把米,湖南没有拿下来,反而要逐步丧失对湖北的控制权。其实,武汉的守军不少,有五六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新兵,而湘军只有两三万人,但大多都是精锐,所以能在四十天之内拿下武汉这座大城市。

武汉失守的消息对杨秀清打击非常大,他下令将守将石凤魁和黄再兴押回天京斩首。太平军这边是屋漏逢连夜雨,拿下武汉后,清军将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又在田家镇击败秦日纲的部队,歼敌上万人,烧毁船只几千艘。至此,太平军在湖北已是强弩之末。

曾国藩立功不小,咸丰本打算至少给他一个湖北巡抚当当,但考虑到曾国藩是手握兵权的汉人,如果再让他当上巡抚,那是养虎为患,于是便赏给他一个三品顶戴的虚衔。

曾国藩倒也是个会做官的人,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感谢皇恩浩荡,要誓死报效国家。

曾国藩大战石达开

肃清湖北的太平军后,曾国藩一时之间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咸丰的奏折中洋洋得意地说,东南很快就会出现转机,形势很有可能扭转。

湘军上下比曾国藩更嘚瑟,大家都觉得太平军不堪一击,纷纷鼓噪着一举肃清江面,直捣天京。曾国藩也觉得是时候了,他在九江和湖口一带纠集部队,准备顺江摧毁太平军的防线,然后在天京城外和向荣会师,一同攻破天京城。

这个算盘是很好的,但是也有点虚。曾国藩首先应该估摸自己的势力,然后再了解太平军的势力,然而求胜心切,哪顾得了那么多。

曾国藩急命两大王牌将领塔齐布和罗泽南进攻,进攻的目标是太平军的后起之秀陈玉成。陈玉成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将领,不过太年轻了,他虽然是佯装撤退的计策击败了周凤山的军队,但是塔齐布和罗泽南同时过来袭击,被三路大军夹击,岂有不败之理。

秦日纲又在九江被击败,这时太平军呈全线溃败的颓势。秦日纲一路退到黄梅,黄梅县是湖北、江西、湖南三省的交界点,也是太平军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