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府哥雍正笑到最后(第3/5页)

不久,西藏发生叛乱,胤禵的表现机会来了,他向康熙请求带兵平叛。胤禛也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康熙把这个机会给了十四阿哥。康熙对胤禵出征高度重视,他亲自主持祭告礼,临行前,他在太和殿亲自把大将军印交给胤禵。胤禵骑马出天安门的时候,康熙率领诸王以及二品以上的官员送行。因为这次出征,胤禵的身份从贝子上升为亲王。

康熙将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全权交给胤禵,由此确实可以看出他对胤禵的信任和重视。胤禵也确实有将兵才能,他到了之后没有急于开战,而是选择整顿军队。中途,康熙召胤禵回京,跟他讨论用兵策略。

离京之前,胤禵对京城中争储的事情很不放心,他对胤禟说:“皇父年纪大了,如果有什么好歹,你一定要及时通知我。”胤禵倒不是关心皇父,而是怕自己错过储位。当上大将军后,胤禵羽翼正在不断丰满中,但由于资历威望甚浅,一时还没有形成气候。连八阿哥胤禩都选择支持他,胤禩自知自己没有希望,希望这个弟弟能够入主东宫,成为未来的皇帝,胤禟跟着胤禩一样,也在康熙面前夸奖他,说我们兄弟都不如胤禵。

胤禵到了前线后,打仗反倒成了次要的事情,扩充实力延揽人才倒是主要的事情。胤禵还请人为自己算命,算命的人吹捧他“贵不可言”,可以当上皇帝。外人的吹捧和支持无疑让胤禵对皇位牵挂在心。对于皇位,胤禵也表现得相当饥渴。

胤禵这个大将军跟一般的大将军可不一样,废太子胤礽曾经就想要做这个大将军,可惜没机会。胤禵的这个大将军权势甚至超过当年统一中原、平定三藩时的大将军,炙手可热,位高权重。后来,胤禛说他:“妄自尊大,作出种种不法的行为,我朝大将军如此行事者,从未闻之……”可见,胤禵的与众不同,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这个大将军位不过是登上太子的一个桥梁,相信胤禵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康熙指望他立下战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他为王,再过渡到太子。

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还出自雍正,他认为如果康熙真想立胤禵就不会让他在外带兵。康熙本身年老多病,如果真想立谁,肯定把他放在身边,以保完全。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一个细节,康熙是一个对自己身体非常自信的皇帝,他从不觉得自己会不久于人世,对他来说,立一个人跟让这人在自己身边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么,到底谁是康熙心目中最适合的人选呢?说实话,还真没有特别完美的人选,就个人喜好来说,康熙更喜欢胤禵;但是从理智上来说,他认为胤禛更适合做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经过大风大浪的年老皇帝,康熙看人还是有一套的。正因为感情跟理智产生冲突,他才迟迟没有作出决定,他还想继续观察,换句话说,他是想多给胤禵一些机会,如果他能抓住机会,立下战功,并且不断成熟老练,那么皇位就是属于他的。

很显然,胤禵并没有让康熙特别满意。

雍正继位戒备森严

康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皇帝,相信在内心深处他是自信自豪的。然而,太子一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在封建社会里,皇储绝不仅仅是家事,而是国家的大事,这事如果没处理好,政绩得扣分。

康熙第一次废了太子后,大病一场,大男人都流出了无奈的泪水。第二次废太子,他说啥事都没有,感觉很稀松平常。真是这样吗?恐怕还是康熙的要强之语,第二次废掉太子后,康熙也很伤心,体质明显下降。

康熙最后是带着遗憾去世的,他本是一个杰出的帝王,却因为没处理好储君的事,留下了心头大憾,临死都没有幸福的感觉。

康熙一死,皇位落到雍正手中。雍正还没坐上皇位,社会上就流传他“弑父篡位”的传言。流言说雍正给康熙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过之后就腹中绞痛而死。这个传言是没有道理的,康熙当了六十一年的皇帝,警惕性相当高。加上太子事件,他对其他人从来不敢过于相信,雍正想要通过下毒谋害他,委实不太可能。而且,了解康熙生活习惯的人都知道,康熙是不喝人参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