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康熙妙手取台湾(第3/4页)

在京期间,施琅仍然密切关注郑氏集团的动向,研究海战方面的兵书,准备有天再次报效朝廷,澄清别人对自己的怀疑。

真正让康熙下定决心启用施琅的保荐人是李光地。李光地是康熙的亲信大臣、内阁学士,李光地曾和施琅谈论战事,施琅对战事的精辟分析深深地让李光地折服。李光地从此佩服施琅的才智和谋略。

康熙二十年七月,一天退朝后,康熙让明珠和李光地单独留下,询问他们对郑氏的策略。李光地分析了多年来招抚失败的原因,表示招抚这条路走不通,只能用兵。康熙问他:“用兵的话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呢?”

李光地打起了太极:“点将,这么大的事,臣怎么敢参与呢?”

康熙又说:“就你看来,有没有可以信任的人,说说无妨啊!”

李光地还在犹豫,康熙一再催促他。最后,李光地说道:“此事非同小可,让我好好考虑几天吧,考虑完了我会给圣上答复的。”

康熙不等李光地答复,就催促明珠去问,李光地委婉地说道:“要说信任的话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值得信任的人,综合考虑,还是施琅更适合一些。”

康熙于是亲自召来李光地:“施琅的能力朕知道,但是你能保证他不会有其他的麻烦事吗?”

李光地想了想说:“施琅的才略确实无与伦比,但是为人比较孤傲,成功之后让兵民相安,约束自己还得靠圣上妙手妙法啊!”

在李光地的推荐下,康熙于是在内庭召见施琅,问他计策。施琅对答如流,精辟地阐述了对台的用兵之策,康熙帝很满意,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施琅被提拔的这年,郑经去世,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位。郑氏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人心涣散,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契机。

施琅来到福建后,姚启圣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他发现,这个人在狂傲方面并不输于自己。

施琅跟姚启圣一样,也是个很自负的人,做事雷厉风行,而且不买姚启圣推荐之恩的账。

从上任开始,施琅就要求掌管指挥征讨台湾的独立指挥权,姚启圣当然不高兴了。当施琅把康熙的密信交到姚启圣手里,姚启圣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施琅独断专行。

姚启圣是负责招抚工作的,施琅却是来打仗的,目标不一样,工作当然无法协调。姚启圣非常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被施琅搅黄。但施琅就像一个疯子一样,一再奏请快点攻打台湾。姚启圣急了,也上奏请求征剿。

对于两人的竞争,康熙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因为各种原因,康熙没有立即让他们征剿台湾。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下令由施琅负责,进剿台湾。

这年六月,施琅率水军从铜山出发,不小心被流矢射中了眼睛。施琅没有半刻停顿,号召全军快速前进。和刘国轩经过一番血战之后,终于拿下澎湖列岛。

澎湖一破,台湾基本宣告失败。施琅就像一个复仇的疯子,不拿下台湾誓不罢休。姚启圣在一旁沉不住气了,立即上奏,要求由自己收复台湾。

六月初八,施琅收到郑克塽的乞降信,郑克塽表示愿意剃发称臣,永居台湾,报效朝廷。施琅却断然拒绝,八月,施琅大军进入台湾。郑克塽带领文武百官前去迎接,并在台湾张贴安民剃发的告示。

台湾归降的消息传到京城,正是中秋佳节,康熙很是喜悦,亲自写诗赞扬施琅,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并赐御袍。

看到施琅名利双收,姚启圣一气之下,回到福州,居然发病死掉。

后人常常夸康熙会驾驭人才,用名利做诱饵,让属下疯狂竞逐,由此收到超乎寻常的效果。

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人奉命来到京城。康熙授予郑克塽公爵头衔,刘国轩和冯锡范为伯爵,给他们分配上等住房。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刘国轩起了很大的作用,施琅特地保荐了他。施琅说台湾岛地势险恶,波涛汹涌,要想轻易夺取恐怕很困难,在这种情势下,刘国轩依然决定归顺朝廷,免致生灵涂炭,功劳实在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