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逐鹿中原(第8/11页)

吴三桂是一个心思非常深的人,说他是老狐狸并不过分,对于老狐狸最忌讳的就是采取武力。老狐狸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争取的,但李自成根本没有争取他,而是选择了直接开打,这绝对是下下之策。李自成这么做无异于逼吴三桂走上绝路,没有回头的余地。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李自成没有作出冷静明智的判断,从而造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失策,也因此葬送了大顺江山。

李自成的败亡

吴三桂从宁远城撤走后,等于是把关外防线拱手让给清军。当然,这时候已经无所谓让不让了,明帝国的大厦已经崩塌,天下是谁的都还说不清楚。

多尔衮是一个对利益特别敏感的“商人”,李自成一攻破北京,他就知道有利可图,而且是大利。

中原现在是一个大蛋糕了,如何宰割这个大蛋糕,收获最大的利益是当前多尔衮考虑的问题。清朝以前是一支强盗军队,每次都实行定点抢劫,抢完之后就打包走人。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是该好好冷静下来,琢磨琢磨新的战略了。形势变了,政策也得跟着变。

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多尔衮觉得有必要咨询一下资深战略家范文程。这时,范文程正在泡温泉疗养,听到多尔衮召见自己,马上从温泉里爬起来,星夜赶往盛京。

范文程不愧是老江湖,一眼就看出现在跟秦末时的乱世差不多,老百姓最期盼的是出现真龙天子。范文程明确地指出,现在必须要争夺天下,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李自成。为了和李自成争夺天下,我们必须改变策略,不要再像以前一样打砸抢烧,要安抚天下百姓。

在得到范文程的首肯后,多尔衮倾巢而出。也是多尔衮运气好,大军还没出动,吴三桂就投怀送抱。范文程当即建议,吴三桂这个人先拉拢,等大局定了以后,说话就由不得他了。

农民军在京城烧杀抢掠的时候,听说吴三桂“背叛”,李自成御驾亲征,双方在“一片石”一带展开了激战。战况非常惨烈,死伤甚众。清军突然出现让李自成猝不及防,李自成眼看形势不对,立即逃跑。

李自成逃到北京后,匆匆忙忙地举行了登基大典,算是百忙中圆了皇帝梦。虽然明知这个梦不会长久,很快就会破碎,但李自成顾不上那么多了。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至少得过一把皇帝瘾。

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大军跟在后面穷追猛打,李自成知道北京是待不下去了,决定回到老家西安。从北京到西安有两千多里的路程,李自成逃跑的过程中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没有出河北,就被清军狠狠地打了一顿。

这一仗发生在河北正定,李自成依山布阵,准备利用地形的优势,跟清军大干一场。没想到人一走下坡路,连老天都欺负,仗打到一半,突然间东风大作,黄沙漫天,而且风还是往李自成部队的方向吹。再加上李自成中了箭,军队士气大减。

这一战李自成输得又很惨。

李自成失败后,许多原先投靠大顺军的明朝遗老们纷纷举起反对李自成的大旗。失败加上叛变,让李自成变得多疑,原本挺不错的一个大哥忽然之间变得脾气乖戾,居然听信狗头军师牛金星的谗言,杀害了忠心耿耿又有贵族器量的军师李岩。

李自成杀李岩一方面是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后期老是犯错,没听李岩劝告,心里早已对李岩不满。这个时候,大顺军应该何去何从,在高层发生了分歧。一派主张往山西撤退,进军河南;一派主张是进军河南,最后退往陕西。

这两种方案虽然殊途同归,但里面却大有学问。李岩就是因为主张进军河南,受到李自成的猜忌,最后被杀掉的。李岩为什么要主张进军河南呢?因为现在农民军正处于低谷,河南的许多官员要么投降清朝,要么投降南明,人心不稳。李自成之前在河南累积了一定的声望,收复河南,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目前,河南由南明控制,清军不敢轻举妄动,南明军队的作战能力就不说了,所以收复河南、东山再起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