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成熟的人类梦想(第3/6页)

1516年左右,莫尔在出使欧洲期间,写成了不朽之作——《乌托邦》,它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很有文学功底的莫尔描述现实社会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田庄上做活的佃农,骨瘦如柴,苍白的脸上写满了忧伤和无奈”;“那些贵族,满脸狰狞,像秋天的虫子一样,慢慢地吞噬着最后的果实,直到留下一个空空如也的大洞,他用能够想到的所有可能的方法尽力剥削这些佃农,仿佛他们是世界上最贫穷的,而他们的奢侈生活却让他们看起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而他们游手好闲的随从则“趾高气扬,自吹自擂”。493最经典的是他对圈地运动的描述:“你们的羊,曾经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而现在却变得那么贪婪、那么凶蛮,甚至于开始吃人。”494“这些不幸的人在各种逼迫下离开了家园——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儿、寡妇、携带儿童的父母,带着所有的失望和憎恨离开他们所熟悉的唯一家乡,却找不到安身的去处,只能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495莫尔的这段关于“羊吃人”的表述成为流传后世的不朽名言,这一提法也被马克思多次引用,甚至有人觉得都是马克思说的了。

《乌托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理想社会的空想描述。乌托邦本意就是“没有的地方”,莫尔借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在“乌托邦”里,“一切归全民所有”;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每天劳动六小时,轮流到农场去务农;废除货币,人们视金银如粪土;服装统一,只有男式女式、已婚未婚之别,“外套颜色全岛一律,乃是羊毛的本色”;就餐在公共食堂;看病有公共医院;民主选出的“飞哈拉”和“总督”管理城市;人们的思想、道德比较高尚,勤奋敬业,崇尚简朴,遵守法令,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爱护公物,鄙视懒惰、腐朽与奢侈;这里禁止嫖赌、饮酒、欺诈、阴谋、私通、虐待,既没有盗贼、乞丐,也看不到穷人。

莫尔通过《乌托邦》前后两个部分的对比真正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应关系:人们的理想都是根植于现实的,理想的描述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的批判,同时理想也是人们价值取向之一部分。但是,如何把这一价值取向实践于现实社会,莫尔并没有去研究这个问题,他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却并没有试图去建立一个新世界。

然而《乌托邦》最可宝贵的是,他开始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历史,他开始告诉人们,这个“资本主义”496世界是坏的,是应该被代替的,并且开启了一个人们不断努力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历史。

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不仅仅停留于对现有社会的批判,而是开始了努力创建新世界的尝试。

圣西门(1760-1825年),一个封建制度的叛逆者。法国大革命之后,他放弃爵位和称号,投身革命运动。革命后,看到劳动群众仍然受苦,转而对资本主义采取了否定态度,决定把设计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作为毕生的使命。为此,他到英国、瑞士和德国等地进行考察,孜孜不倦地从事理想社会的研究,并花掉了全部家产。圣西门认为,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永久的制度,那显然是荒谬绝伦了”,人类的黄金时代不在过去,而在未来,人类将会出现一个平等、幸福的社会——“实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人人要劳动,人人有劳动权,没有失业现象,实行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原则。圣西门为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临死还告诫弟子要继续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