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第4/8页)

九类历史(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6 为历史学家(含口述史家)所采信和记载的历史:历史学家多方收集各类史料,既包括当事人事发当时的记录、一两天后的追记、天长日久后的回忆录,又包括对当事人、知情人的访谈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访谈稿。在收集、考证、消化这些史料之后,历史学家运用或明或暗的理论框架,将所采信部分史料连缀成某个有条理的叙事发表出来。这里面既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而历史解释和科学解释是迥然有别的。科学解释意味着用自然规律和初始条件来演绎出某个结果,初始条件和结果之间是因果关系,这种前后关系是可重复、可检验的。由于人类活动并无多少牢不可破的定则遵循——就连“食色性也”、趋利避害这种倾向也有例外——历史解释只能靠以己度人来揣测当事人的心理,对当事人的选择做一种相关性的解释,很难重复,很难验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

7 教科书和大众传媒中的历史:历史学家发表史学成果后,教科书作者、大众传媒会对其进行加工、传播和再创造,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文本。

不少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具有意识形态性,带着统治阶层的意图。它们对学界研究成果的吸收,往往会拖延较长的时间。而大众传媒,尤其是视听媒体中的历史,不但有意识形态性,还有娱乐性、商业性,戏说味道很浓。

8 在人群中传播的大众历史:接触教科书和大众传媒中的历史文本后,人群再对其进行再次、三次……n次传播。跟4类似,文本也会在传播中迅速变形,虽然这种变形可能因有教科书和大众传媒中的文本可供查证而较易得到纠正。

每个人都在亲历自己的历史。但关于自己之外的事情,人们接触到的,通常是第8、7、6类历史文本。口述历史工作者要做的,主要是找到亲历者或见证人,做第5类工作。官方意识形态对第3—8类历史均有压力,并很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四 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因素

了解历史文本的产生过程后,我们可以进而分析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尤其是口述资料精准度的因素。左玉河教授曾针对这个问题做过精彩的理论探讨。笔者将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此做一些补充。从口述史料产生过程来看,影响其精准度的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一)历史真相的多元性(认识论因素)

在前述历史文本的产生过程中,从“历史0”至“历史1”的飞跃是最容易出错的。坊间常见的“唯一历史真相”并不准确,历史真相实际是多元或多层次、多方位的。进而,在当事人大脑中的历史也是多样的。首先,谁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于某段历史,尤其是由众多不同等级人士共同创造的历史而言,每一个当事人,可能都只是“盲人摸象”寓言中的盲人——他们能从自己的角度观察、体会到一部分历史真相,但谁也没有把握说自己掌握了全部的真相。其次,观察渗透理论,不同的知识储备会导致不同的历史当事人看到、体会到、把握到不同的历史真相。正如读书、听课一样,面对同一本书或同一堂课,相关知识储备多、社会阅历丰富、智力高超、目光敏锐的人,可能感觉兴致盎然、醍醐灌顶,学到很多东西,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感觉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全然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

人们基于事实而产生判断,但对于事实是什么,不同的当事人通常有不同的看法。这在家庭纠纷中,体现得尤其多。对于同一件事,男人和女人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也许是某人过于感性、善于误解,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清官也难断这种家务案。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处在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当事人,也会产生类似的相互矛盾的看法。譬如,晚清之所以出现那么多教案,主要是因为传教士和义和团式乡民对教堂、医院、育婴堂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自己办的是慈善机构,而后者则把其看成是洋鬼子奸淫华人妇女、盗取小儿心肝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