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攀皋: 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第2/8页)

薛:讨论会于1964年8月21—31日在北京举行,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位代表参加,共提交了299篇论文。

熊:这意味着有不少代表没有提交论文啰。

薛:是的。我国有很多科学家参加了社会科学组的讨论,但都不提交论文。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定我不清楚,可能是要避免引起争论,因为外国代表对社会主义制度不一定都赞同。

会议通过协商产生主席团(由每一国的代表团或代表推选一人组成),并选出范长江为大会秘书长。讨论会的学术委员会由周培源任主任,负责有关学术活动方面的工作,包括论文的审定、学术性会议的组织、会议期间的专业参观、会后对各国学术水平的评估等。委员会下设理、工、农、医、社会科学5个组和学术秘书处。具体的学术活动分别由下列部门来组织:理科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工科由国家科委组织;农科由农业部组织;医科由卫生部组织;社会科学(含政治与法律,经济,教育、语言与文学,哲学与历史4个分组)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组织(该学部由中宣部管,与中科院已脱离关系)。在学科组内设有分组,总共是8个学科组、27个分组交叉进行。我是理科组的副组长(张文佑、顾功叙这两位学部委员任组长),对理科更熟一点。它下分为五个分组:数学组、物理学天文学组、化学组、生物学组、地质学地理学组。学术活动以分组宣读论文、分组讨论为主,还召开了一些整个学科的会议和更大的全体会议。全体会议比较少,我印象最深的是越南南方(它作为一个独立地区参会)代表团团长阮文孝的报告。他在会上控诉美国侵略越南南方的各种暴行,包括使用各种化学毒药对越南南方人、畜、树木、庄稼的毒害,反响很强烈。

熊:总共只有367位代表,参会的人数倒也不算太多。

薛:正式代表360多人(其中外国代表273位,不含代表的夫人和工作人员)。中国代表团由61人组成,另外有特邀代表32人。周培源任团长,张劲夫、范长江、张友渔、张维、钱信忠、于光远是副团长。为会议服务的工作人员据说有上千人。当时还特意在友谊宾馆盖了一个北京科学会堂,在会堂内安装了几套同步翻译设备。

熊:翻译属于工作人员?

薛:是的,大约有200名翻译,还有大会秘书处的人也属于会议的工作人员。大会使用中、英、法、西班牙语四种官方语言,要求送来的论文在母文之外得附另外三种文字的摘要(其中中文摘要归我们负责)。举个例子,如果某国代表提交的是英文论文,则他还需附上法文、西班牙文的摘要。可有不少外国代表根本不遵照规定,那些事情就只能由我们来代办。那时候西班牙文翻译很难找,颇费了我们一番工夫。

各种各样的杂事很多,我们差不多在1964年初就集中了。这个会议被作为特殊的政治任务,文章随到随印,外文印刷厂和中国科学院在通县的印刷厂随时待命。论文来了之后,翻译、打印、校对,工作量很大。

熊:除印制论文,还有哪些需要你们应对的杂事?

薛:比如说会前我们还要与外国代表进行摸底谈话,估计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并研究应对策略上报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张劲夫、范长江等)。我们理科的会务组(抽调各研究所所搞外事工作的同志组成,外事经验都比较丰富)遇到的最大麻烦是印度尼西亚一个研究原子能的女科学家。在摸底谈话时发现她要求在大会上发言,反对并谴责发展一切原子武器。中国当时正在秘密研制并马上(1964年10月16日)就要爆炸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了。会议要表现得民主,不能不允许她发言。所以会议秘书处挺紧张的。我们后来采取了这个方法:组织中国几个研究原子能的科学家在正式开会前跟她座谈,阐述不能笼统反对原子武器的理由,最后把她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我们的处理方式得当,并没有强加于人,效果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