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围城

成都被包围了,就在一夜之间。电线杆已被砍倒,通信中断,米炭被人拦截,无法入城,粮食等价格飞涨。而郊外农家也被禁止进城清运粪便,盛夏中的成都城成了一座臭城……

“省城四面,团兵已集城下”,这些神奇的快速反应部队“半由哥老督促,手执刀矛,身穿号褂,分执红旗牛角叉”,连军服(号褂)都准备好了,并且扯出了“同志军”的旗号,把同志们由“会”变“军”,速度之快实在惊人。

按照常理推测,如真是官逼民反,也不可能在成都惨案后不到一日就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调动。莫非,这些反叛者早就“预测”了即将发生惨案,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惨案的进展也完全可能在他们的导演策划之中?

“离间官民”

成都惨案之后,政府指责有人在幕后推动,造成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流血冲突,以便浑水摸鱼。从武装叛乱的速度来看,这绝非虚言。

在各种利益集团的烧烤下,四川早已是一个滚烫的油锅,就等着将政府逼到绝路上去;政府一旦采取强硬措施,那就是一瓢清水倒入油锅,激起万千鼎沸。成都一声枪声,成为一个信号,全川立即大乱,各种武装团体迅速出现,都打着保路保民、营救蒲(蒲殿俊)罗(罗纶)名义,戕官毁衙。

川西同志军统领孙泽沛发布告示:“本军召集同志,原为争路保民,不日振队入省,请释罗、蒲先生。”

同盟会员熊克武坦陈:“西南附省数十州县,更迭起民团,赴省营救,防军与战,颇杀伤。革命党人遂勾结同志军,呼号而起矣。”

“新西公”龙头大爷、新津保路同志会会长侯宝斋率众围攻成都,“集者人数之多,号称十万以上”,“营屯四接,旌旗相望,大有震撼全蜀之势”。

“文明公”舵把子、华阳民团“安吉团”团总秦载赓,率部“抵成都东门,为清军拒,不得入,乃遣人四路号召,羽檄交驰,四方应召者万余人”,“连营四十余里”。

广安“大汉蜀北军政府”成立后扩充部队,“不到三天的时间,便招募了三千人”,真是“兴师之顺,千古无双”。西昌县民团团长张国正率领团众,直入县署,砍下了县太爷的脑袋……

动员民众、因势利导、火上浇油、借刀杀人,恰恰是中国历史上革“命”者的常用手段。从保路运动一开始,同盟会就认识到机会来了,渗透到保路运动中去,“外以保路之名,内行革命之实”。

而合法斗争成本高、收益低,性价比更好的秘密活动似乎更可取。鼓动地方黑帮或立宪派冲锋在前,天下大乱,越乱越好,实力尚弱的革命党说不定就可以乱中取胜。同盟会认为“争路者日与清廷言法律,辨是非,清廷终不悔悟,不如激扬民气,导以革命”,于是他们“积极部署革命,但未作公开行动”。在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中,“同志会日益张大,演说时恒集万众,哗动一时,而不见同盟会党人于会场中有言论”。同盟会的精力放在了幕后运作,那份《川人自保商榷书》就是同盟会的革命创作,逼迫赵尔丰下令抓捕保路运动的头领们,从同情保路运动的温和派成为镇压者。而与赵尔丰的抓捕行动几乎同时,数百名民众“巧合”地得悉消息,集体冲击总督府,逼退四道警戒线,最后在大堂前酿发血案。被逮捕的保路领袖们指天划誓说那份《商榷书》与自己毫无关系,而冲击总督府的行为更是蹊跷。烽烟遍省的黑帮暴动却都整齐地打出了“同志军”的旗号,让保路派们去顶缸。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借力打力的革命策划。

龙鸣剑,同盟会会员,“走过了四川保路斗争的大部分战斗历程”,“是辛亥革命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