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六(第2/4页)

华阳战役以后,白起乘胜逼近大梁(河南开封),迫使魏人献地求和。韩、魏至此都雌伏于秦。秦人借道中原,再次伐楚之时机来临了。

这时候,楚国有个叫“黄歇”的人,正在秦国出差,赶紧上书秦昭王,试图凭一封书信,阻止秦人的数万大军。这个黄歇,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后来被楚人封为“春申君”的。据说春申君是楚顷襄王的弟弟,跟其他四君子一样,都是国君的弟弟或侄子。也跟其他四君子一样,春申君后来长期专楚国之权,骄奢淫逸,对于楚国的进一步没落,“功”莫大焉。但是现在的春申君,还比较年轻,智商忽高忽低,他给秦昭王的上书,就分析入理,丝丝入扣,很值得一看。秦昭王看完一遍,居然被折服了,息止了秦国大军。我们看看他这封信是怎么写的。

最一开始,黄歇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一看这路子就明白了,是用道家“持盈保泰,月满则亏”的道理说服秦昭王,叫他不要强走极端。事务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反方向发展,夏天热到了极至,就会变成冬。棋子累到了高处,就会崩溃。“秦国已经很强大了,如果继续push your luck(走极至),倚仗人徒众多,兵革强悍,欲以力威天下,臣恐怕其有后患。大王不记得从前的吴国了吗。吴国光看见伐齐之利,就听信越国的怂恿,攻打齐国,虽然致胜于艾陵,却因力量消耗过大,旋即回国之后,被越人擒于三江之上。”这是典型的物极必反的例子,希望秦人不要走吴国覆亡的老路。

接着,黄歇又列举了智伯的例子,不外乎也是物极必反,智伯自大好胜还不够,偏要并吞赵魏韩,结果自己完蛋了。所谓弦紧则断,水满则溢,物状则老,过刚则折。。。。。。(中国这种句子可多了,算是国粹。相反的句子则是激流勇退,持盈保泰,等等,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总之,这都是道家的理论。)

黄歇按照道家理论叫秦昭王不要走路走过了头,不要学夫差和智伯。他又举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古训来增强论点,也就是说凡事开头好做,气势汹汹的,结果却一塌糊涂。这都是因为不知持盈保泰,反倒乐极生悲,结尾死的很难看。最好是适可而止。

用这种道家的话来胡弄书呆子,当然可以奏效,但对于雄心勃勃以吞天下的秦国,叫他学习“乌龟缩头蛰伏保命”之法,秦国当然不肯。还必须以厉害相说。于是黄歇分析了天下大势,引出了远交近攻的理论。

他说:“大武远宅而不涉”。这是《诗经》上一句很拗口的古话,意思是大军不要远离家宅而跋涉攻伐,也就是说——不能近交而远攻。黄歇试图把秦人的军事行动归结为“近交远攻”。我们知道,从前楚国的西壁江山与秦毗邻,秦国打下来就能接受,尚不为过。现在楚国失去西壁江山,就剩中原东南部分以及安徽、江浙,地理位置跟秦国正是个“大吊角”。秦国结合韩魏,远攻楚国,正属于“远攻近交”的错误战争路线图,将有大害于秦。

有什么大害呢?——其实也就是“远攻近交”有什么大害呢?

黄歇说:有大害三。一,如果秦与楚两国“兵构而不离”——意即两极之间胶着在一起,兵战不休,那么中间地带的韩魏就会趁机自我壮大。验证于当年孟尝君的“近交远攻”也确实如此。当年,四君子中的孟尝君,糊里糊涂地以齐兵结合韩魏,远攻秦国三年,与秦人胶着战斗,士卒疲敝却一无所得:齐国所攻取的尺寸之地不能入于齐国版图,都被夹在中间地带的盟军韩魏继承接收下来了,而齐人却落得一团疲惫。现在秦国借道中原韩魏并联兵韩魏以攻楚之西壁江山,也是一样的,攻伐所得必然落在韩魏两国的口袋中。这是害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