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十一(第2/3页)

“笨蛋,后半句不用喊!!”大家说,“而且是pig,不是pig。”

不提这些没脑子的士兵(他们虽然没脑子,但是忠于公子成和李兑,这也是二人长期阴谋串连的成果),单说公子章(big)躲在宫院里,史书上没有告诉我们,他在这个意外频生的夏日里,对赵主父说了什么,有没有坦白交代自己的害弟阴谋。但即使不通过公子章(big),外面兵士的大嘴巴,也会让赵主父知道下面这些事实:

1、公子章(big)阴谋袭击了其弟弟公子何(small)小王。

2、公子章(big)失败了,但是肥义相国为保护公子何(small)而死。

3、小王公子何(small)还活着。

4、公子成、李兑表现出很不友好的态度,强行作主要杀死公子章(big),并且围在了宫外。

赵主父需要作出如下几个决策:

1、是否要交出公子章(big)。交出就等于判其死刑。

2、没有第2了。

事实上连第一也没有。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公子章(big)阴谋袭击其弟的罪行了,而是外面大兵围困不撤的反常情境。关于公子章(big),虽然谋害公子何(small),但并没有得逞,这是不是要判他死罪呢?自己的这两个孩子,是必须死掉一个呢,还是都活着,还是都死呢?还是死这个活那个?还是活那个死这个?接下去还可以有很多问号追逐着赵主父。赵主父做了什么决策呢?有三种可能:

1、命令公子章(big)自杀,以正其阴谋弑小王公子何(small)之罪。公子章(big)没话说了,只好自杀,找宫人用绳把自己在院子里勒死了。

2、赵主父交出公子章(big),后者被外面的大兵不经审判,立刻杀死,没有使用绳子(这比较体面),而是用大斧子(这比较爽)。

3、不交出公子章(big),于是外面的大兵一拥而入,像抓小鸡子似的,揪住满院子飞跑的公子章(big),就地正法,然后大兵退出院子继续围困。

史书上没有给出上述三种可能的正确选项,但这并不妨碍史书告诉我们故事的正确答案:公子章(big)是死掉了,并且,外面的大兵并没有因此解围。司马迁在解释没有解围的原因时,是这样说的:“于是,外面的公子成、李兑互相交换意见——怎么样?公子章(big)已经伏法了,我们要不要解围呢?我看不能解围。我们为了杀死公子章(big),包围了主父的离宫,按照国家法令,包围主父是死罪,全家抄斩的。所以我们不能解围,一解围你我全家就没命了。”

事实上,我并不赞成司马迁的这一“天才”的解释。司马迁是学文科的,可能文科人的逻辑跟我们理科人不同。我们理科的逻辑是这样诘难司马迁的:既然公子成、李兑二人如此懂得法律,在最开始围宫的时候就知道围宫有夷族死罪的下场,所以他们还是选择了围宫,就表示目标已锁定在公子章(big)和赵主父二人身上,都要杀。否则,最初就不要围宫。到了公子章(big)小命已丧的时候,这俩还需要再讨论什么呢?他们的对话,应该发生在最初围宫之前。

所以,当公子成与李兑二人,看到公子章(big)的big脑袋被端出来以后,并不须再发生刚才(司马氏所写)的对话,而是心照不宣地继续命大兵紧围死守。由此我们可以倒推,赵主父从最初俩人围宫就也感觉到了两人的反叛之心,所以主要矛盾也就不在命公子章(big)自杀与否的上了,而在于突围求生。由此进一步推知,赵主父不交人,公子成、李兑索性用大兵冲进一拨来,在院子里追着杀死公子章(big),不顾赵主父的阻拦。由此继续倒推,我们可以知道,公子成、李兑能赶在赵主父调来军队之前,带着四邑军队而来,是他们早有准备,随时待命,目的明确:趁主父家的两个孩子火并,赶来一锅端,发动军事政变,一举灭掉赵主父和公子章(big),从而胁持年少的小王公子何(small),实现俩人专权朝纲的最终目标。由于公子章(big)、公子何(small)的火并在前,他们的军事政变行为可以被靖难、定乱的表面现象所掩盖,对赵主父,也可以趁机糊里糊涂地杀掉。即便如此,他们的弑杀赵主父行为,还是在诸侯间传开了,苏秦后来到赵国来,就揭过李兑赤裸裸弑君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