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郤之难三(第2/2页)

子反自杀并不意味着他有多么慷慨激烈,实际上他是别无选择。众所周知,楚国有“覆军杀将”的规矩,败兵之将哪怕是王族公子(如子反)也只有死路一条。楚国今尹26人,从最早的屈瑕,到令尹子玉,到这回的子反,被迫自杀或被诛死的竟有9人,一个个都没有善终,真是个高危职业。贵族伏诛是楚国法律的特点,体现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跟中原“刑不上大夫”的优待是不同的。楚国则法律严苛,对大家族毫不留情,目的就是想打击他们,避免他们势大欺主,从而加强王权,楚王成为专制之王。加强王权有利于国内政令统一,少用大家族割据,便于经济建设,便于集中军事力量,便于调度指挥。而中原诸侯包括晋国在内,还都沉迷于“多家族联合体执政的封建制”的国家形态,逐渐引发出君权旁落、六卿专政的可怕局面。楚国率先走上“君权一元专制化”道路(而中原诸侯直到战国之际才由法家变革走上这条路子),唯其如此,走在前面的楚人才在整个春秋时代霸气逼人。

但“君权一元专制化”也给楚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为了维护王权,楚国法令严苛,使各大家族不敢抗拒王命。各大家族动辄得咎,一不小心就被割掉鼻子挖掉膝盖。这帮大家族之中也不乏贤能之人,他们被限制使用,束手束脚,气急败坏,干脆跳槽到敌国效力,纷纷成为楚国的死敌,以害楚国,不可救疗。这也就是所谓的“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所谓珠玉无胫而自走,人才流动古已有之。鄢陵之战中,就有楚国那边跑来的人帮晋国出谋划策,教晋军把中军兵力分开,增强两翼去殴打楚军战斗力较弱的两翼,虽然晋中军被老楚打得时退时进,但楚方两翼失利,使得晋国获得总体局面的胜态(这有点孙膑赛马,三打两胜的味道)。控制和限制使用贤能之人,扼杀创新与变革,一直是“君权一元专制化”国家的主要弊病,这体现在中国后来两千年的“皇权专制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