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士兵(第2/7页)

军界人士多认为出身农家的士兵,具有朴实、勇敢、服从、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等各种美德,[77]根据战前一位美国军事观察家的观察,中国人“是作军人的极佳材料,具有无穷的耐性,高度的服从权威,加上一个强壮、不易生病的体格。如能加以适当的训练和配置,让他吃饱穿暖,定期有饷可拿,即使是以我们的标准来看,他也将是个好士兵”。[78]战时在华的外国人士,也多有类似的观察,如史迪威1942年5月26日呈蒋介石文中,即指国军“一般士兵温顺,有纪律,惯于吃苦,服从领导”。[79]7月7日在对华广播中对于国军士兵,更是称道有加:

对我而言,中国人的伟大——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无怨无悔的忠诚、他们的认真、他们的艰苦卓绝——由中国士兵身上最可看出。他备尝艰苦而不掉一滴眼泪;上级带他到那里,他就跟着去,毫无迟疑;在他简单而率直的心灵中,从未想过他作的不是英雄作的事。他要求的很少,而永远都准备付出所有。[80]

美军参谋总长马歇尔(George C.Marshall)也相信,如果中国的士兵能被适当地领导、喂饱、训练、装备,他们的战力将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士兵一样。[81]

不幸的是,抗战期间军中的生活水准下降,士兵的体格也随之恶化,尤以抗战后期最为严重。如1943年国军派送1 800名新兵至蓝伽(Ramgarh)受训,其中竟有68%因体格不合标准而被拒绝;另一批被指派参与蓝伽计划的200人,先是被中国医官淘汰了65人,继而又被美国医官淘汰了30人,最后只有105人被录取。[82]国军士兵体格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在年龄方面,根据现有的少数资料显示,国民政府时期的士兵,大多为年富力强的青年。如1932年时,第十九路军教导队士兵的平均年龄为24岁。[83]以上两份较为详细的数字资料则显示,国军士兵中30岁以下者占90%左右,其中尤以20—25岁者最多。

表1-11、1-12显示,士兵固然多为年轻人,但是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老兵。这些老兵多为战前所募,当时曾经过一番挑选,部分系久经战役,每能尽忠职守,即使因为分散配置,为火力占优势的敌人所击溃,数日之后,仍能自行前往指定地点集合,各归建制,严整如初,对整体战力毫无损伤。[84]因此各部队的干部,对于老兵多十分重视,如一位炮兵排长即称老兵是“国之瑰宝”,[85]另一位步兵排长则认为:“如果作起战来,只有这样的兵员才能算数。”[86]对于这些老兵,在战前尚可以用升官加薪的方式施予奖励,但是战时军人真实薪俸下降,1941年少尉月薪42元,下士20元,还要扣除副食费,而在街上吃碗面,即需3元,所以利诱的力量不充分,但是也不能威胁,如果让他们在兵众面前下不了台,则会“开小差”投奔其他部队。各部队为了留住这种人才,只得给予特殊礼遇,即使是连长,也要对他们客气几分;军校出身的年轻排长,更是要陪他们吃狗肉、说粗话,[87]有些部队对他们甚至早晚不集合训话,也不出操,尽量让他们轻松愉快,以示优待。[88]

表1-11 第三编遣区警卫旅士兵年龄调查表(1930)

资料来源:陶孟和:《一个军队兵士的调查》,第95—96页。

表1-12 第十四军士兵年龄统计表(1945)

资料来源:《陆军第十四军军务处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第215页。

在一些地方部队(如刘汝明、孙连仲和丁治磐的部队),老兵颇多,班长职位多由其担任,很受士兵的敬重,称之为“头目”。由于老兵对于部队战力的发挥十分重要,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部队战力的高低每与其老兵的多寡呈正比。如东北军系统的第五十三军,自七七事变开始,至缅北畹丁与驻印军会师,直至1947年调至东北“剿共”时,尚有半数以上是老兵,[89]在当时是罕见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