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整顿

四川乱局

孙可望决定不鸟朱由榔,自封为“国主”甩开膀子单干。在白文选、王尚礼、王自奇等亲信的支持下,孙可望以微弱的优势暂时摁下了李定国、刘文秀,渐成“一家独大”之势。

不过,出滇抗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孙可望的实力是有的,但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怎么去?

废话!那时候又没有飞机,当然得走过去。——既然不能飞过去,麻烦就大了!

云南地处西南一隅,从这里出兵抗清有两条路:一是东出贵州,进入湖南;二是北抵金沙江,顺流穿过四川,进入湖北。但是,贵州、四川名义上服从永历政权的领导,并不是孙可望的地盘。

——他们会给孙可望让道吗?

——即便同意借道,他们是否会趁虚而入,捣掉孙可望在云南的老巢?

对于决心出兵抗清的孙可望而言,“攘外必先安内”既非托辞,也不是空话。盘踞在四川、贵州的这群鸟人,自己不抗清,还挡着别人抗清的路。不解决掉贵州、四川的问题,这仗根本没法打!

贵州地域狭小,军阀势力也比较单一。偏桥(今贵州施秉)总兵皮熊趁着孙可望率军入滇,带着一群乌合之众赖在贵阳做“土霸王”,仅此而已。就他那副“熊样”,孙可望抬起一脚就能踹死三回,不足为虑。

真正的麻烦在四川,这里不仅地域广阔,而且各种势力犬牙交错,比“浙系”、“闽系”、“地方系”搅和下的福建还要混乱好几倍!

前面说过,豪格、吴三桂大军一路追击孙可望,追到遵义府就追不下去了。由于肚子饿,决定班师回朝,只留下王遵坦、李国英镇守四川,这是永历元年(1647年)的事情。

清军留守部队兵力单薄,王遵坦、李国英当然不能遍地“撒豆子”,那样只会被南明、大西以及当地的残余势力各个击破。因此,清军名义上驻守四川,实际上绝大部分军队都龟缩在川北的保宁府(今四川阆中)附近。这年十一月,被委任为四川巡抚的王遵坦病死,由李国英继任,依然将主力驻守在保宁,并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保宁府属于清军控制以外,四川各地就比较热闹了,光是数得上号的就有七股军阀势力。

——川西有一股,也是实力最强的,即盘踞嘉定(今四川乐山)、峨眉一带的杨展部。

杨展,四川嘉定人,崇祯十二年武进士,曾任明军参将,大西军入川后被俘。侥幸逃脱后,杨展在叙州(今四川宜宾)一带组织军队抵抗。隆武二年(1646)进抵嘉定、峨眉一带建立根据地,致力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成为当时四川全境唯一自给有余的地区。

——川南有三股,分别是王祥、侯永锡和马应试。

王祥,前明参将,后任遵义总兵。永历元年(1647年)六月,王祥曾率军进抵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命部将王命臣驻守,大肆盘剥百姓。次年,清夔州镇总兵卢光祖、叙南镇总兵马化豹、永宁镇总兵柏永馥率兵合击顺庆,王命臣溃败南逃。此后,王祥便盘踞于遵义、江津、合州(今重庆合川)、彭水、黔江一带,与贵阳的皮熊遥相呼应。

前明永宁总兵侯永锡的兵力不多,主要在永宁(今四川叙永)一带活动。

马应试原任泸州卫指挥佥事,此时也拼凑出一支武装,盘踞在泸州、富顺一带。

——川东南有一股,即于大海、李占春部。

于大海、李占春是南明重庆守将曾英的义子,曾英被孙可望的大西军残部杀死后,于大海、李占春便统率旧部撤离重庆,在涪州(今重庆涪陵)、长寿、垫江一带活动。

——川东北有两股,分别是“三谭”和“摇黄十三家”。

“三谭”是指前明忠州卫(今重庆忠县)世袭卫官谭文、谭诣、谭弘三兄弟,主要活动在忠州、万县(今重庆万州)、夔州(今重庆奉节)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