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疑案

“逆袭”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月,清军已经占据了河北、山东、山西大部及河南东部,轻而易举地将整个中原几乎全部收入囊中,多尔衮开始迈出统一全国的步伐。

多尔衮这个人,怎么说呢,要么太谨慎,要么太不谨慎。

在他看来,敌人只有两种:或者坚不可摧,或者不堪一击。李自成、弘光政权显然不是坚不可摧的,那就只能是不堪一击了。

于是,多尔衮打算一起收拾,毕其功于一役。

整套作战计划分为西线和南线两个部分,犹如两只有力的臂膀,准备将天下揽入怀中。

西线由靖远大将军、英王阿济格指挥,率一部分八旗兵主力及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部,经山西北部、内蒙进攻陕西,在夺取榆林、延安等地区后挥师向南,直捣李自成的老巢西安。

南线由定国大将军、豫王多铎指挥,率另一部分八旗兵主力及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部,渡黄河南下,夺取南京。

多尔衮以大清朝廷的名义发出檄文,将弘光朝廷定义为“伪政权”,并向普天下发布其“三宗罪”——不救援先帝、擅立皇帝、各镇拥兵虐民,公开表示不日将大举南下,剿灭前明余孽。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南京政权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次转机——多铎接到多尔衮的新命令,刚刚渡过黄河便挥师向西而去。

这就奇怪了,多尔衮刚刚发布南征的命令,但多铎的大军刚过黄河,却又下达了新的命令,到底是怎么回事?莫非是多尔衮后院起火?不大可能!如果真是如此,应该命令多铎迅速返回北京才对,怎么又转而向西呢?

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退踞陕西的李自成一定在搞什么大动作!

在小说《亮剑》里,李云龙为了报仇救老婆,不经请示就擅自率部围攻平安县城,将晋西北搅成了一锅粥。八路军总部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通过侦听鬼子的通讯,听到对方反复提到“平安县”这个地名,方才恍然大悟。

用一个时髦的网络词语来形容,这叫做“逆袭”。

李云龙的“逆袭”是小说,李自成的“逆袭”则是现实。清军在通讯中反复提到了一个地名——位于今天河南省西北部济源、焦作一带的“怀庆府”。

十月十二日,改变整个时局态势的怀庆战役爆发。李自成集结了分散在河南西部及陕西一带的残余兵力,对怀庆府的清军展开大规模攻势。清怀庆总兵金玉和几乎全军覆没,府治沁阳县被大顺军重重围困,危在旦夕。

接到沁阳的求救报告,警觉的多尔衮发现情况不妙。李自成既不是坚不可摧,也绝非不堪一击。所谓的敌人,原来还有一档叫做“死缠烂打”。多尔衮原以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已成强弩之末、惊弓之鸟,只会龟缩在西安附近,等着阿济格前来收拾残局。没想到,李自成凭借一群残兵败将、散兵游勇,竟然还敢在中原搞“逆袭”,这问题就比较大了!

一个小小的怀庆府,为什么会引发清军统一策略的重大调整呢?

如果清军继续执行原定作战方案,已经“打了鸡血”(完成兵力集结)的李自成完全可能趁阿济格尚未到达西安、多铎已经南下的空隙,横扫河南、山东,威逼京师,再给多灾多难的北京来一次“城头变换大王旗”!

清军虽然不是豆腐捏的,但这个推断并非危言耸听。清军兵力有限,如果不是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明军的倒戈,多尔衮要统一全国,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阿济格、多铎带走的部队,基本上是清军的全部家当。

绝大部分主力都出远门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必然兵力空虚、防守薄弱。如果李自成率大军前来,凭借不久前的统治基础,轻而易举便能让黄河流域短期内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