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第2/3页)

颜真卿请出了李憕、卢奕、蒋清三人的首级,续以蒲身(用蒲草扎成身子,安放在头颅以下),棺敛葬之,祭哭受吊。也许,现在只有颜真卿能明白舍生取义的真正含义吧,那意味着尊严在强权之下,还能高昂头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傲然挺立,虽死不渝!

颜真卿扯开嗓子哭完三人,立刻宣布举兵讨伐胡贼。他募集勇士,很快就募集到了一万多人。李憕、卢奕、蒋清、颜真卿的行为,激励了所有忍辱负重、被迫投降的人,各地纷纷发出了怒吼:饶阳太守卢全诚据城,不受安禄山;河间司法李奂杀禄山所署长史王怀忠;李随遣游弈将訾嗣贤济河,杀禄山所署博平太守马冀……

各地均举起大旗,募兵抗贼,每个地方有数千或万人以上的队伍,以颜真卿为盟主。

大军屯兵在饶阳城,誓师讨贼,杀声震天。

身在东都洛阳的安禄山这才反应过来,那个曾经被自己笑话、批得狗血淋头的书生,竟然就是现在在后方潜伏多日,聚集兵马,杀自己一个措手不及的颜真卿。他不敢相信颜真卿会有这种能量,这究竟是为什么?!他怒了,他让张献诚集结上谷、博陵、常山、赵郡、文安五郡贼军万余人围困住饶阳。

军情紧急,如果李隆基能尽快发动反攻,颜真卿的日子也许会好过一点,可他现在又在干什么呢?答案很让人心寒。李隆基想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且已经派人前去宣旨,将二人斩首示众。

负责宣旨的人,是曾经上书营救过高仙芝的太监边令诚。边令诚,是个比较得意的太监,先后多次和大军一起出征。高仙芝退守潼关,战略上来讲是非常正确的,但监军边令诚却并不这样认为。

边令诚跟高仙芝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以往他与高仙芝没什么太大的瓜葛,但如今却跟高仙芝不和(据说是他向高仙芝索要贿赂,高仙芝没给,他就诬告)。监军同志进京告了高仙芝一状,又添油加醋地把封常清办事不力、惨败溃逃、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之类的情况说了一遍。

李隆基现在很脆弱,有人捏了他一下,他的心都碎了。边令诚说,封常清说贼军厉害,这是在为自己惨败找借口;高仙芝更不是东西,他放弃陕郡数百里地,又偷偷减了军粮用度,自己中饱私囊,国家有难,他发的是国难财,发国难财的人该直接去死!

李隆基被撩拨得头晕目眩,大怒,下敕让边令诚监斩。边令诚很满意,他从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因为所有的遭遇和自己的理解),渐渐变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冷血无情、不分是非的人,现在的他,不会考虑贼军会不会占据天下,他心里只有一句话:高仙芝、封常清,你们去死吧!

边令诚来到了军营,想大笑,边令诚听说过封常清的遗表,“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勿忘臣言!”朝廷百官都比较拥护封常清,唯有边令诚一针见血地告诉李隆基,陛下万不可感动,这正是这个瘸子为自己惨败找出来的理由,只不过比较隐蔽罢了。

边令诚宣敕后,封常清被杀了。

他的尸体被放在草席上,等高仙芝回营。听说封常清被杀,又听说边令诚是带着皇帝的命令来的,高仙芝满心悲愤。边令诚很怕高仙芝有什么动作,他早有准备,为了保护自己,他带了一百多名陌刀手。

见高仙芝来,边令诚大声说道:“大夫也有命在身!”

高仙芝跪下。等边令诚宣完敕,他仰天长叹,“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但说我盗减军粮,的确是诬陷,天地人神,实所共鉴!”边令诚做出一副非常为难的样子,士卒都在陌刀手的周围,大呼高将军冤枉,声响不绝,震天动地。只可惜,边令诚拒绝了士卒们的请求,让人砍了高仙芝,随便找了个人统领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