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高力士怀恨李翰林

杜少陵赴约李北海

贺知章一辈子酣畅淋漓,不枉此生。

他走了,李白他们呢?

李白被贺知章的实际行动忽悠瘸了,他们还在喝酒。李白是很豪迈的,写诗史上第一强大,武艺也很高超,据说,当时,裴文是天下第一剑,李白才成了天下第二剑。侠客李白,武艺高强,热爱打抱不平,做事几乎不计后果,和几位朋友喝得天昏地暗,皇帝召唤都不奉诏,做得实在过火了。

不过,后来证明,李隆基没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李太白办事,实在不能让他人放心。后来,又有一次御前写诗,他喝得天旋地转,经过冷水泼面作业,他清醒过来,还是去了。朝中,他一把抓过侍者递过来的毛笔,望着那张白纸,瞧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大宦官。

哼哼,就是这些人,扰乱朝政,现在在一旁候着,想让我起草,我且耍他一耍。

李白醉醺醺地望着高力士,想出了恶搞高力士的办法。他觉得走这么大老远的路,累得脚生疼,便白了一眼捧着诏书的高力士,“你!”他指着高力士,轻虐道,“过来……过来!”抬起脚,指了指自己的鞋,“你给我脱靴!”见高力士愣在那里,李白威逼道,“不给我脱靴,我就不能奉诏。”

高力士被逼无奈,在宫中人的注视下,忍辱负重地蹲下,把李白的臭鞋脱了下来。

这就是文学史上盛传的“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的原版。

怎么样,够刺激吧?

这还不算完,李白同学高傲地藐视了所有宫中的人,而不是选择稀释奸臣的浓度,他一直认为高力士就是奸臣的代表,而自己就是受害者。就这样,他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得罪高力士以后,又因为太过放肆,得罪了许多宫人。这群人,本来就能直接和李隆基对话,从此,李白的故事就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李隆基还是很宽容的,他再次选择了容忍李白的嚣张,留下他继续担任翰林学士。但李白觉得这几天宫中人看他的眼神都不对,打听到有人要搞他,自知没趣,找了理由,说是要送贺知章回乡。

等出了长安,且把贺知章送走后,他上书一封,请求还山。

李隆基没空答理这么一个人,立刻诏许,赐了金放归山林。

拿钱去旅行,李白觉得自己命不好,很郁闷。然而,有人比他更郁闷。

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正是初夏,他先来到了东都洛阳,刚好碰见了那个比他还郁闷的人。此人到洛阳,是来学习的,他准备认认真真把该看的书看完,然后与人论策,好参加来年的科举。不过,他的祖母范阳太君不久前死了,他一个人在洛阳,没有人帮衬,生活甚为悲惨。

唉,人还不都一样,没有谁过得容易,对吧?

李白拉着他的手,看着他沉郁的眼神,忽然安慰道:“人生在世须尽欢,不要为俗务所羁绊,与朋友放浪形骸,岂不快哉?”朋友的眼神中,刹那间进发出无限光彩!

是的,放浪形骸之外,岂能郁郁终生,这一辈子怎么能如此混沌过去?说得好,仗剑去国,携手同行,踏遍万里山河!

这个被李白策反了的人,就是未来的诗圣,他叫杜甫。李白的豪情,让杜甫得到了酒逢知己的感觉。一整个夏天,他都和李白在一起游山玩水。两位仁兄,仗着李白拿了御赐的钱,居然没空去找工作,一口气玩了三个月。玩到秋天,他们又跑到开封去,碰见一个人,随即拉他入伙。

被拉的人,名头也不小,他叫高适。

高适,河北沧州人,生活在河南,饱读诗书,小时候家里穷,没机会建功立业。他行侠仗义,爱管闲事,分析事情那叫一个头头是道。然而,没人愿意听他讲话,所以,虽然他在村里和乡里的知名度还是蛮高的,在文坛也有些知名度,只是对不起,没人愿意当他的经纪人。高适将自己的诗歌送给李白和杜甫看,这是边塞派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势不可当。是的,势不可当!